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告
    袁小淞, 隋超, 罗栋, 王召明, 刘志鹏, 闫龙凤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1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68
    摘要 (33) PDF全文 (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Dof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花苜蓿全基因组数据进行MrDofs基因鉴定,对Dof家族成员进行共线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染色体定位等,并结合花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和qRT-PCR分析该家族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的潜在功能。结果表明,花苜蓿中共鉴定出了33个MrDof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在157~492 aa之间;通过花苜蓿、蒺藜苜蓿和拟南芥之间的进化关系分为8类,分别为A、B1、B2、C1、C2.1、C2.2、D1和D2;33个基因在9条染色体上呈不规则分布;表达模式分析发现,MrDof11MrDof13MrDof22MrDof27MrDof30这5个基因的表达受干旱胁迫显著诱导。

  • 研究报告
    王利群, 南丽丽, 马香香, 郭佳雨, 田戈, 何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70-8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15
    摘要 (28) PDF全文 (9)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苜蓿种质的耐盐性机制,以国内外30份苜蓿种质为研究对象,探讨200 mmol/L NaCl处理15 d时其幼苗形态、光合及生理指标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NaCl处理后供试苜蓿株高、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地上干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K+含量较CK(浇灌Hoagland营养液)均表现下降趋势(P<0.05);地下干重、根冠比、气孔限制值、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Na+含量和Na+/K+较CK均表现上升趋势(P<0.05)。回归分析表明,气孔导度、根系活力、根冠比和Na+含量是耐盐鉴定关键指标。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份苜蓿可划分为强耐盐型、较强耐盐型、较弱耐盐型和弱耐盐型4类,其中种质7254和7657为强耐盐型。

  • 研究报告
    陈欢, 王瑞兵, 潘珍珍, 赵维, 蚌绍豪, 周小龙, 任正炜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6
    摘要 (28) PDF全文 (1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养分富集是导致草地植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不同养分添加下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影响途径及其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实验处理包括对照(自然群落,Control)、氮(N)添加、磷(P)添加和氮+磷(N+P)添加,主要研究了不同处理下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光照透射率的变化,以及导致物种丰富度变化的直接和间接驱动途径。结果发现:(1)N是影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元素,且N添加和N+P添加均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P<0.05),主要表现为禾草生物量的增加;(2)N添加和N+P添加均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P<0.05),而P添加对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影响;(3)N添加和N+P添加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的驱动途径一致,主要源于N的直接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增加引发光照限制的间接影响。

  • 研究报告
    熊辉, 张鲜花, 撒成辉, 闫佳乐, 张盼盼, 韩禧卿, 袁惠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34-4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63
    摘要 (20) PDF全文 (4)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施肥对天然割草地的影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实验分析的手段进行研究,以阿尔泰山天然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施复合肥、施有机肥、施生物菌肥),探究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施复合肥显著提高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降低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提高了物种多样性,而施复合肥会降低物种多样性,其中生物菌肥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P<0.05);(2)施肥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提高土壤有机质,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施复合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3)施肥显著增加细菌的OTUs数量,降低真菌的OTUs数量(P<0.05);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结构,提高微生物多样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改善退化天然割草地方面,复合肥展现出最佳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天然割草地生产力及土壤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报告
    段楠, 毛培胜, 陈翔, 李曼莉, 张健, 豆丽茹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30-3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28
    摘要 (20) PDF全文 (4)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生物炭包衣对沙打旺(Astrgalus adsurgens)抗旱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砂床含水量(2%、3%、5%、10%,其中10%为对照)以及4种生物炭包衣质量比例(生物炭∶裸种子为1∶15、1∶10、1∶5和1∶3)。通过砂床发芽试验,分别筛选出适宜的干旱胁迫模拟条件和最佳的生物炭包衣配方,并测定生物炭包衣对干旱胁迫下沙打旺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砂床含水量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以1∶10(生物炭∶裸种子)的质量比例对种子进行生物炭包衣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沙打旺种子出苗率、幼苗鲜重、根长、苗长和抗氧化酶的活性(P<0.05)。

  • 综述与专论
    陶雅, 柳茜,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30-14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25
    摘要 (18) PDF全文 (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 研究报告
    王彤, 李西良, 唐士明, 王忠武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21-3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19
    摘要 (18) PDF全文 (2)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及其后续生长状况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叶片作为放牧的主要受体,其生长状况不仅受外界环境的调控,还受到其表面叶际微生物代谢活动的显著影响。为探究我国北方温性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叶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放牧的响应,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优势植物的叶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在放牧及围封条件下,3种植物叶际细菌群落均以变形菌门(Pseudomonadota)、厚壁菌门(Bacill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为优势门类;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门类。在羊草叶际细菌群落中,放牧干扰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这种变化为其他微生物类群的定殖提供了生态位机会;同时放牧条件下,其叶际真菌群落中的圆孢线黑粉菌属(Filobasidium)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这一变化可能降低了植物的病害发生风险。(2)放牧条件下,叶际环境中的特有菌种有所增加,在羊草叶际细菌群落中,首次检测到热袍菌门(Thermotogota)的存在;同时,在糙隐子草叶际真菌群落中,新发现了梳霉门(Kickxellomycota)的定殖。这些新增的菌种可能对叶际微环境的适应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3)叶际真菌功能分类对放牧及宿主种类的响应更为明显,在放牧条件下,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有所下降,而益生菌的比例则有所增长,表明放牧可能通过改变叶际微环境间接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综上所述,放牧通过改变宿主植物及其叶际微环境,直接影响了叶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导致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以及益生菌比例的上升。

  • 研究报告
    娜菲莎·木则帕尔, 孙朗, 王萍, 任燕萍, 马丽, 程聪, 姚正培, 王波, 张桦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3-2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60
    摘要 (17) PDF全文 (1)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以梭梭种子为材料,在农杆菌种类、浓度、侵染时间优化条件后,进一步探索乙酰丁香酮(AS)、头孢霉素(Cef)、除草剂草铵膦(PPT)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梭梭种子侵染的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将带有伤口的梭梭种子在OD600为0.6的菌液中侵染10 min,在MS+150 μmol/L AS培养基中共培养2 d后,转移至含头孢霉素的抗性培养基(MS+250 mg/mL Cef)中延迟筛选10~14 d,再在含有草铵膦的抗性筛选培养基(MS+250 mg/mL Cef+1.0 mg/L PPT)经过21~28 d培养,得到抗PPT梭梭苗,利用PCR检测和GUS染色验证,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1.6%~5.2%。

  • 研究报告
    姚海瑞, 陈轲, 张利霞, 谢梦圆, 董和禹, 宋文栩, 康雅, 常青山, 陈根强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48-6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34
    摘要 (17) PDF全文 (4)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地区高效种植夏枯草提供理论依据。以夏枯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01、0.05、0.10、0.20 μmol/L)EBR溶液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其在20%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下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同时引起抗氧化酶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幼苗电解质外渗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显著下降;0.01~0.20 μmol/L EBR处理后,促进了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EBR处理后夏枯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降低了幼苗相对电导率,促进了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随着EBR浸种浓度从0.01 μmol/L逐渐提高至0.20 μmol/L,其缓解效果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浓度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效果依次为:0.10 μmol/L的处理效果>0.05 μmol/L的处理效果>0.01 μmol/L的处理效果>0.20 μmol/L的处理效果,其中,0.10 μmol/L的处理效果最佳。综上,适量EBR浸种能显著提高夏枯草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 研究报告
    汪士为, 吴伟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96-10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16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土壤恢复的有效措施,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掌握不同修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认识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在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设置施有机肥(F)、免耕补播(S)及施有机肥+免耕补播(F+S)3种生态修复措施,并以不经过任何处理的高寒草甸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S显著提高黏粉粒团聚体含量(P<0.05),F+S显著提高微团聚体含量(P<0.05);S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P<0.05);F+S显著提高了微团聚体全氮和全磷含量(P<0.05),而S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F和F+S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黏粉粒团聚体碳磷比(P<0.05),S只显著增加中团聚体碳磷比(P<0.05),F、F+S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氮磷比(P<0.05)。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大团聚体含量、黏粉粒团聚体含量、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上,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处理3年后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特性,优化土壤主要化学性状,其中,施有机肥+免耕补播为最佳修复模式。

  • 研究报告
    刘晋囡, 王晓倩, 张驰昊, 艾晔, 晁跃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9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为挖掘调控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特异性基因,以品种‘中苜一号’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其地上茎叶部分与地下根系部分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地上茎叶部分相比,地下根系部分共获得1525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095个,下调基因10163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过程、代谢调控过程、催化活性等条目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其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合成以及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等通路显著富集。筛选6个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候选上调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呈高度一致性。

  • 研究报告
    杨雪, 李启娇, 唐昊, 周凯, 张睿, 李庆玺, 付盛龙, 马向丽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9-2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33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脱落酸(ABA)和硫化氢(H2S)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铝毒害的缓解作用,本试验以多年生黑麦草‘麦迪’为材料,在500 mg/kg铝胁迫下,测定5种处理(CK、Al、Al+0.4 mmol/L ABA、Al+1.2 mmol/L H2S、Al+0.4 mmol/L ABA+1.6 mmol/L H2S)下黑麦草幼苗的生长和光合指标。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黑麦草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根长较CK降低了43.33%。与单独铝胁迫相比,添加外源ABA和H2S后,黑麦草的根长、株高、地上、地下干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ABA处理、H2S处理和ABA+H2S处理下根长分别升高了63.92%、58.83%和71.37%,株高分别增加了18.86%、27.43%和33.71%;单独和复合添加外源ABA和H2S后,供试材料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显著升高,胞间CO2含量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升高;其中,复合添加ABA和H2S后,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增幅均最大;单独添加ABA后,蒸腾速率甚至高于CK。推断外源ABA和H2S可有效缓解铝胁迫对黑麦草生长的抑制,促进黑麦草叶片光合色素的积累,减轻黑麦草光合系统的受损程度,增强光合作用。综合评价认为,不同处理对黑麦草铝毒害缓解作用为ABA+H2S>ABA>H2S,ABA+H2S复合处理对黑麦草铝毒害缓解作用较好。

  • 研究报告
    崔莹, 李志华, 张夏香, 任春华, 王怡婷, 何法慧, 杨志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21-2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91
    摘要 (17) PDF全文 (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梯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诱变剂量,本研究采用不同辐射剂量(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Gy)的60Co-γ射线处理梯牧草种子,以未经辐射处理的种子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辐射剂量均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除100、150和200 Gy处理下的胚芽及100 Gy处理下的胚根长度显著大于对照外,其余辐射剂量下的胚芽、胚根长度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不断降低。幼苗的地上形态指标(株高、叶片宽度、分蘖数量)与根系发育参数(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平均直径)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在60Co-γ辐射处理下梯牧草干种子半致死剂量为204.2 Gy。

  • 研究报告
    霍倩倩, 宋洋洋, 冯斌, 段震宇, 席琳乔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83-9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02
    摘要 (16) PDF全文 (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土壤普遍存在沙化和盐碱化及地力贫瘠问题,制约了优质饲草生产。为探究该区域优质饲草的适宜带状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23—2024年在南疆中度盐碱地,采用膜下滴灌膜上精量播种技术,以高丹草单播(MS)和田菁单播(MC)为对照,设置高丹草与田菁2∶2(S2C2)、4∶2(S4C2)、4∶4(S4C4)和6∶4(S6C4)4种不同行比带状种植模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各处理鲜草产量、品质和高丹草农艺性状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行比配置显著提升高丹草农艺性状指标,并改善混合饲草产量与品质。其中S4C2模式下,高丹草株高最高,混合鲜草产量最高,两年均值为127.16 t/hm2,较MS显著增产17.03%(P<0.05);饲草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于MS处理,pH值最低,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两年均值达147.76 mmol/L,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两年均值达53.65%,土地当量比最大为1.22。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丹草与田菁间带状种植4∶2模式是最佳比例,适宜在南疆等干旱荒漠绿洲地区推广应用。

  • 研究报告
    杨丽丽, 南丽丽, 王永, 陈娜, 马香香, 郭佳雨, 任孟雨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38-4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90
    摘要 (16) PDF全文 (5)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施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对苜蓿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本研究以5份抗旱紫花苜蓿新品系和5份干旱敏感型苜蓿为研究材料,以正常供水为对照(CK),在干旱胁迫(-1.6 MPa PEG-6000)处理下外源添加0、5、10、15 mmol/L(记为T1、T2、T3、T4)浓度的GABA,分析不同浓度GABA处理对苜蓿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GAB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供试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在T3处理下GABA对苜蓿遭受干旱的缓解效果最佳,且对敏感型材料缓解效应较抗旱新品系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GABA在苜蓿耐旱栽培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申悦, 那木汗, 张凤杰, 王晓光, 宋彦涛, 韩博, 乌云娜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10-2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1
    摘要 (16) PDF全文 (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与施肥对草甸草原优势物种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 cm、6 cm、9 cm、12 cm、15 cm、不刈割(CK)共6个刈割留茬高度及不施肥(NF)和施肥(F)2个施肥水平,测定各处理下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表层土壤(0~10 cm)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锰(Mn)全量(P<0.05),施肥显著降低了羊草铁(Fe)、铜(Cu)、锌(Zn)和钼(Mo)含量(P<0.05),提高了土壤Mn和Zn全量、Zn和Mo有效态含量以及Mn、Zn和Mo有效系数(P<0.05);刈割和施肥的交互作用对Fe、Mn、Cu、Zn、Mo和硼(B)无显著影响。不施肥处理下,土壤微量元素Mn全量在留茬高度12 cm时最高,为435.4mg/kg。施肥处理下,羊草Fe、Mn、Zn、B在留茬高度6 cm时含量最高,为191.6 mg/kg、35.5 mg/kg、10.8 mg/kg和4228.3 mg/kg;土壤Fe、Mn、Cu和Mo有效态含量在留茬高度12 cm时分别达到最大值,为126.7 mg/kg、94.5 mg/kg、1.4 mg/kg和1.3 mg/kg。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下土壤Mn、Zn、Mo和B有效系数在留茬高度12 cm时增加了0.1、0.2、0.4和1.9×10-4。本研究为草甸草原可持续刈割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 研究报告
    王耀彬, 王尧, 孙伟成, 陈子彦, 胡格吉勒, 伊如汗, 白永飞, 杨培志, 赵玉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1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1
    摘要 (16) PDF全文 (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是提升保护地健康管理的前提。由于传统地面调查手段的局限性,本研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基于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维度,通过选取理想参考系的方法,采用遥感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Critic权重分析算法,分草地类型计算各评级指标的权重,以实现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分级(优秀、良好、中等、不健康),最后比较了保护区内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原湿地3种主要草地类型以及保护区在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两个时间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表明:(1)内蒙古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全部为健康状态,其中22%为优秀,44%为良好,33%为中等;(2)各保护区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水平,然而部分保护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在恢复力维度上仍处于较低的中等水平,亟须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3)与2000—2009年相比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在2010—2019年呈稳中向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建立的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为保护区健康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 研究报告
    吴芳, 张静, 杨红善, 朱新强, 段慧荣, 李玉杰, 张瑞欣, 路远, 张茜, 崔光欣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66-7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01
    摘要 (15) PDF全文 (1)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苜蓿品种(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12份紫花苜蓿品种(品系)为材料,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并于苗期进行两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测定处理后供试苜蓿材料的农艺性状(株高、地上鲜重和干重、根长、根鲜重和干重、根冠比、茎粗、根粗、分枝数),并通过综合抗旱系数、主成分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和抗旱指数进行抗旱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品系1的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株高、根长、分枝数抗旱系数最高,新品系2的茎粗抗旱系数、甘农7号的根粗抗旱系数、中天3号的根鲜重和根冠比抗旱系数分别为最高,中苜3号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鲜重、根干重、株高、根长和分枝数的抗旱系数最低,甘农3号的茎粗和中天2号的根冠比抗旱系数分别最低。综合抗旱系数、主成分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表明,新品系1、中天3号、中苜1号的抗旱性强。采用抗旱指数法筛选出的抗旱性较强种质为新品系1、中天3号、新品系3、中苜1号和甘农7号,其抗旱指数均大于1。综合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新品系1、中天3号、中苜1号的抗旱性强。

  • 研究报告
    喻启坤, 汤丽斯, 李雯, 韩宇, 李培英, 孙宗玖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78-8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13
    摘要 (15) PDF全文 (4)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狗牙根种质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适应性差异,采用自然干旱方式,对18份狗牙根种质干旱及旱后复水下的7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明确其抗旱及旱后恢复能力差异,筛选表现优异种质,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抗旱及旱后恢复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干旱第12 d,各种质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降低,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隶属函数分析发现供试种质干旱胁迫D值为0.056~0.725,旱后恢复D值为0.239~0.828;其中C136、C75、C92干旱胁迫D值较高,分别为0.725、0.670、0.537;而C121、C92、C136旱后恢复D值较高,分别为0.828、0.767、0.721;其中C136、C92、C100、C22的抗旱和旱后恢复能力均高于4个对照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抗旱能力关联度高;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旱后恢复能力关联度高,可作为评价狗牙根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 研究报告
    常玉良, 朱熠辰, 王睿, 庞高亮, 贾会丽, 董宽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46-5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31
    摘要 (15) PDF全文 (2)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晋北赖草(Leymus secalinus)光合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7年建立的不同氮添加水平实验平台,通过测定叶片的形态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指标,以期揭示晋北赖草对氮添加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赖草叶长(LL)、叶宽(LW)、叶厚(LT)和叶面积(LA)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N8或N16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氮添加极显著影响赖草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P<0.001),但对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影响不显著。(3)赖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气孔限制值(Ls)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4)Pn与LT、Ls、WU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LL、LW、Car、Ci、G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氮添加通过影响叶片形态特征、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而影响叶片Pn。综上所述,适量的氮添加可以促进晋北赖草的生长以及提升其光合能力,为氮沉降背景下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研究报告
    段伟, 张雪莉, 王玉祥, 陈昱铭, 刘纯, 何清云, 李倩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28-3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55
    摘要 (15) PDF全文 (0)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8份白三叶种质的耐盐性,本研究采用盐水(电导率12 dS/m)连续浇灌胁迫处理,以营养液(电导率0.8 dS/m)浇灌为对照,测定盐胁迫处理下白三叶形态和生理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白三叶耐盐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盐水浇灌对白三叶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其株高、茎粗、分枝数、叶长、叶宽、叶柄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氢含量均极显著上升(P<0.01)。其中,种质TRYJ010的株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过氧化氢含量增幅最小;种质TRYJ065的株高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增幅最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幅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过氧化氢含量、株高、净光合速率和分枝数可作为白三叶耐盐性鉴定的关键指标。基于综合评价D值,8份白三叶种质的耐盐性表现为TRYJ010>XJ03>Kaola>TRYJ014>XJ08>XJ07>XJ04>TRYJ065,种质TRYJ010可做为新疆地区耐盐白三叶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 研究报告
    特力格尔, 白海花, 李飞, 春亮, 路艳峰, 李冰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07-11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03
    摘要 (15) PDF全文 (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在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两轮后,进一步优化政策内容和实施过程,从而兼顾牧民利益和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荒漠草原地区的6个牧业苏木(镇)牧户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草原补奖政策背景下的荒漠草原牧户载畜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荒漠草原牧户载畜率的各因素中,草原补奖政策因素作用最大。牧户载畜率与草原补奖金额及其在牧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呈指数型递减关系,二者达到一定水平后牧户载畜率的下降趋缓。本研究基于拟合方程,以载畜率1羊单位/hm2为参考值计算草原补奖金额(29296.93元)及其收入占比(23.79%),并据此划分牧户群体,分析不同牧户群体对草原补奖政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响应最好,其载畜率随着草原补奖金额及其占比的增加而快速下降;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的牧户群体响应有限,是下一步提升补奖措施有效性的目标牧户群体;而补奖金额>29296.93元且补奖占比>23.79%牧户群体响应不明显。下一步应将资金偏重于对政策响应较强的群体,提升补奖措施的有效性。未来荒漠草原地区草原补奖政策应在提高补奖标准的基础上,将不同牧户群体的家庭经济特征因素纳入考量,并且分不同的牧户特征群体来实施。

  • 研究报告
    罗薇薇, 林栋, 花欣颖, 刘雪鹏, 包志鹏, 宋一诺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86-9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47
    摘要 (15) PDF全文 (2)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及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均在轻度放牧条件下达到最大,且均显著高于极度放牧处理(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在重度放牧条件下最大,中度放牧仅次于重度放牧,而极度放牧处理下的MBN含量显著低于重度放牧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微生物熵磷(qMBP)和MBC∶MBN均在轻度放牧条件下达到最大,微生物熵氮(qMBN)、MBC∶MBP和MBN∶MBP均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最大。在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及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最显著的因子。轻度和中度放牧有利于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和转化,极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选择合理的放牧强度,有助于实现高寒草甸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 研究报告
    刘振鹏, 张斌, 张桐瑞, 徐学宝, 袁凤钦, 刘佳, 王鑫宁, 任杰, 金轲, 唐士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66-7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63
    摘要 (14) PDF全文 (3)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长期过度经营的农牧业活动往往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被盲目开垦,而草地开垦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3个典型区域,即辽宁建平、山西右玉和甘肃榆中为研究对象,探究草地开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草地开垦后土壤SOC含量下降24.17%,但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土壤碳组分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fPOC)在草地开垦后显著降低,但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无显著变化。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碳氮比是驱动SOC及其组分变化的重要因子,其中SOC和MAOC主要受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碳氮比是SOC和fPOC的关键驱动因子。综上,草地开垦通过改变土壤电导率、水分和碳氮比影响SOC组分,主要改变土壤易分解碳组分,而oPOC和MAOC则相对稳定,并最终改变SOC及其组分的分布比例。

  • 研究报告
    王彤, 方强恩, 何伟, 单麟茜, 王振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0-1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56
    摘要 (14) PDF全文 (2)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紫花苜蓿多子叶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农艺潜力,本研究通过大田栽培体系,开展紫花苜蓿子叶变异株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均值分析法及熵权TOPSIS法,对11个农艺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供试群体多子叶变异率为1.44%,共鉴定出29种表型变异模式;(2)B8(3子叶1单叶真叶主茎正常-侧枝直立)型植株变异率最高,占比达41.28%,其次是B2(2子叶2单叶真叶主茎正常-侧枝直立)型植株,变异占比达8.74%;(3)均值分析显示各变异类型植株差异主要集中在分枝数与株高上;(4)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显示,B2型表型性状评价值最优(0.8389),其次是B8型(0.6297),而B12(3子叶1单叶真叶丛生)型相对欠佳。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紫花苜蓿多子叶变异的表型多样性及其农艺优势,为紫花苜蓿种质创新提供了突变体新材料。

  • 研究报告
    杨建庆, 王静, 李治国, 那亚, 王忠武,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30-3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1
    摘要 (14) PDF全文 (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2枯落物。结果显示,添加枯落物对群落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正向影响。添加83.3 g/m2处理下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 cm、3%和9 g/m2,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添加枯落物加剧了多年生丛生禾草与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间的竞争关系,植物通过改变功能群占比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添加83.3 g/m2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更为显著。综上,适量的枯落物输入通过影响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间的关系使草地正向生长,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 研究简报
    韦傲萍, 王小华, 任兰天, 吴文革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144-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2
    摘要 (14) PDF全文 (4)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氮沉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研究氮沉降对N2O排放的影响机制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多项研究评估了土壤N2O排放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模式,但对其调控模式和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对全球87项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氮添加加剧了土壤N2O的排放,这种效应在高施氮量[>200 kg/(hm2∙年)]、低降雨区域(≤400 mm)以及中短期施氮(≤3年)等条件下尤为显著。在全球范围内,氮施用量、年降雨和生态系统类型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 研究报告
    李程宇, 李芳, 李元恒, 马晖玲, 安占昊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133-14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5
    摘要 (13) PDF全文 (6)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2—2023年)有关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汇总,旨在揭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探讨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研究表明:1992—2023年,关于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019—2023年间论文数量激增,发文作者组成小型合作团队,但不同团队间联系不紧密;中国和美国发文量均超200篇,两国在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力;近两年兰州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领域影响力较为突出。综合分析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发现近三年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极端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同时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极端气候对草地的遗留效应。未来,关于草地极端气候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地分析复合型极端气候,并阐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相互作用在调节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反应中的作用。

  • 综述与专论
    刘奕吟, 丁婧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27-14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0
    摘要 (13) PDF全文 (6)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我国草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为深入了解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境内“草地灌丛化”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研究热点包括灌丛化的成因研究以及灌丛化对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干旱区和高寒地区。我国草地灌丛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放牧管理、气候变化、生境特征和火烧,草地灌丛化总体降低了土壤质量、提升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灌丛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禁牧、畜牧调控、物理移除和火烧移除。未来需加强不同草地类型下的大尺度灌丛化动态研究,融合遥感技术以提升其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研究报告
    秀芳, 王铁娟, 唐思如, 刘梦瑶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96-10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84
    摘要 (13) PDF全文 (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物的迁移、演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个核基因c7847c9065分别检测到46个和4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440和0.8984,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则分别在0.9192~0.9705和0.8578~0.9385,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黑沙蒿99%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分化很小。单倍型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N st>G stP>0.05)。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沙蒿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东部、南部、西部的种群扩张更为明显。

  • 研究报告
    王梓晗, 吕世杰, 王忠武, 刘红梅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45-5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68
    摘要 (13) PDF全文 (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旨在探究春季休牧后放牧利用方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群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按照CK(全年不放牧)、SA1(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和SA2(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的顺序,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放牧会增强不同优势物种重要值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联度。由优势种群重要值与物种多样性的整体关联性看出,虽然SA1和SA2的放牧利用方式存在相似的影响过程,但优势种群和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整体表现为SA1>SA2。因此,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的放牧处理方式能够使得优势种群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通过相互之间较强的关联关系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 研究报告
    卜令贝, 凌超, 王浩杰, 于辉, 孙强, 周乐, 帕提古丽·麦麦提敏, 张延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56-6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39
    摘要 (13) PDF全文 (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一直是苜蓿产业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选择36份苜蓿材料(31个品种和5份野生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6份苜蓿在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苜蓿干草产量介于5380.74~13092.83 kg/hm2之间,高产材料M10鲜草产量最高,为54457.13 kg/hm2;中等产量材料M7的营养品质较优,粗蛋白含量为19.03%,M11相对饲喂价值最高,达152.76。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加权计算,筛选出综合利用特性优的苜蓿材料9份,利用特性良的25份,利用特性低的2份。其中,野生苜蓿种质M31与M32的综合评价较高,具有选育品种的潜力。研究结果为乌鲁木齐县苜蓿品种的引种栽培提供了参考,也为新疆乡土苜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材料。

  • 研究报告
    杨欣, 牛琼梅, 段青松, 陈正发, 谢勇, 刘洋, 刘佳, 单贵莲, 初晓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100-11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69
    摘要 (13) PDF全文 (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为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解析滇西北山地草甸毒害草入侵机制,本研究以毒害草网脉橐吾和大狼毒斑块为研究对象,以草地早熟禾斑块为对照,探讨毒害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季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狼毒和网脉橐吾斑块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多样性以及网脉橐吾斑块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草地早熟禾斑块(P<0.05)。在门和属水平上,3个斑块的优势菌物种组成相似,但不同斑块和季节间优势菌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草地早熟禾斑块相比,网脉橐吾斑块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秋、冬季增加,变形菌门在夏季增加而秋季降低,绿弯菌门在春、夏、秋季降低,子囊菌门在春、冬季降低而夏季增加,担子菌门在春、夏季降低而冬季增加;大狼毒斑块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夏、冬季降低,变形菌门在夏、秋、冬季增加,绿弯菌门在春、夏、冬季降低,子囊菌门在春、冬季显著降低,担子菌门在春、冬季增加而夏季降低(P<0.05)。与草地早熟禾斑块相比,网脉橐吾斑块的古根菌属相对丰度在春季降低,湿伞属在夏、冬季增加;大狼毒斑块的古根菌属相对丰度在冬季降低,湿伞属在春、夏、冬季增加(P<0.05)。相关分析表明,真菌与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碳显著相关,而细菌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显著相关。细菌和真菌的生态功能主要与碳循环相关。综上,两种入侵性毒害草通过改变土壤特性和微生物群落,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其种群蔓延扩张。

  • 研究报告
    廖明旺, 许辰雨, 秦士利, 张倩, 张坤, 杜利霞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61-6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61
    摘要 (13) PDF全文 (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类型Zn肥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生长、草产量和品质及Zn富集的影响,筛选出赖草种植时优质高产的叶面施肥方案,试验使用含Zn浓度为0.2、0.4、0.8 mg/g的无机肥(ZnSO4·7H2O)和螯合肥(EDTA-Zn)处理盆栽赖草,以清水作为对照(CK),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赖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提高赖草微量元素含量和品质的最适微肥形态和浓度。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ZnSO4、EDTA-Zn均可显著促进赖草株高、茎粗从而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其粗蛋白、粗脂肪、Zn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改善赖草品质(P<0.05)。相同浓度的EDTA-Zn处理对赖草Zn含量的增加效果显著优于ZnSO4处理。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可知,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EDTA-Zn的效果均优于ZnSO4,且在0.4 mg/g的EDTA-Zn处理时可获得最优的赖草产量与品质。

  • 研究报告
    薛飞扬, 朱熙栋, 孙舰, 索比努尔•木拉提, 刘济泽, 范雨荃, 花立民, 楚彬, 叶国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57-6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74
    摘要 (13) PDF全文 (5)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干扰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变化,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干扰强度作为干扰区,以无鼠丘草地作为非干扰区,分别调查各样地植物丰富度、多度、土壤有机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明晰高原鼢鼠干扰是否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干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轻度干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P<0.05);(2)轻度干扰下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其他干扰强度,土壤氮磷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与重度干扰区(P<0.01),而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碳氮比无显著性差异;(3)随着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P<0.05);(4)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碳氮比和氮磷比的关系在非干扰区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高原鼢鼠干扰后两者的显著关系消失,当高原鼢鼠干扰达到一定程度(重度干扰)会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氮磷比和碳磷比的关系,而植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氮磷比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重新得以恢复。综上,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氮含量,有利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同时调控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计量比间的相互作用。

  • 综述与专论
    张雪, 曹颖, 李佳秀, 熊朝阳, 杜子银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17-12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77
    摘要 (13) PDF全文 (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牲畜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不同程度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气过程,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放牧牲畜3种主要行为与草地土壤环境的关系,系统论述草地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指出采食行为改变植被生物量和调控植被群落结构,主要通过改变碳的输入对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践踏行为通过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微环境条件改变土壤通气性和微生物活性,差异性调控土壤呼吸以及CH4和CO2排放,但影响效应与草地类型和践踏强度关系密切;相比之下,粪尿排泄增加草地氮素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等促进土壤N2O排放,且粪尿自身特性、草地类型和环境条件等是影响牧区草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和牧区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简报
    李荣荣, 蔡瑞, 徐曦, 田蕊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44-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57
    摘要 (13) PDF全文 (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的苹果渣和柑橘渣对麦秸混合青贮气味组成的影响,将柑橘渣和苹果渣按照质量比0∶4(T0组)、1∶3(T1组)、2∶2(T2组)、3∶1(T3组)和4∶0(T4组)的比例混匀,添加小麦秸将含水率调至65%左右,发酵45 d开封。结果表明:T2、T3和T4组氨态氮含量均在5%以下,青贮pH和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相比于T0组,T4组有更高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P<0.05),更低的肠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P<0.05)。随着苹果渣混合比例的增大,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而D-柠檬烯和α-金合欢烯等萜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乙酸、氨态氮和D-柠檬烯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乳酸、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苹果渣和柑橘渣以2∶2比例混合,发酵品质和挥发性物质都较好,且能最大程度利用柑橘渣。

  • 综述与专论
    邢嘉程, 史常青, 赵廷宁, 杨建英, 张艳, 赵艳婷, 史博雅, 刘鸿谕, 徐元晟, 朱威澔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32-14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26
    摘要 (12) PDF全文 (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纤维植被毯技术是一项兼具实用性和环保性的生态修复手段。文章对国内外应用纤维植被毯的近百年历史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该技术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促进植被恢复生长方面的生态效益,并阐述了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优势,包括原料广泛、施工效率高、养护简单、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针对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统一生产规范、长周期生态研究薄弱、困难立地适用性差、施工技术及设备落后文章,提出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探究植被毯中长期生态效应、配套技术集成改善材料特性、优化工艺流程和机械施工设备等建议,以期为纤维植被毯在生态修复中的持续深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研究报告
    李思梦, 邵砾群, 陈海滨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06-1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56
    摘要 (12) PDF全文 (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的研究广泛考察了集体行动问题性质及行动者属性特征对自然资源协同治理关系网络形成的作用,但往往由于度量的困难而较少定量检验局地背景因素的影响。作为嵌入社会关系中的理性人,牧户发展协同伙伴关系往往受到已存在的局地正式和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省门源县东滩村作为案例,采用整村调查法分别构建牧户间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和牧户草地资源协同治理网络,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检验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对协同网络形成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牧户协同网络呈现明显的传递三角构型,但不存在关系集中化倾向。(2)基于情感关系形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对协同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情感纽带促进建立长期互惠和信任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有利于牧户协同关系的发展。虽然正式规则对权力和派系的强制制约可以有效规避资源不公平分配问题,但基于组织的正式社会网络对牧户协同网络的形成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为提升草地资源协同治理效能,需要发挥非正式社会网络中关键领导者的作用以激活正式社会网络,促成建立更多的类似合作社的协同组织,并借助正式社会网络为非正式社会网络提供新思想、信息与技术。

  • 研究报告
    唐国建, 杨秋, 徐庆标, 杨金梅, 蒙元燕, 张小龙, 许留兴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96-10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70
    摘要 (12) PDF全文 (1)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青贮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多菌灵浓度和3个生育期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多菌灵对不同生育期青贮玉米生理特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乳熟期相比,大喇叭口期和蜡熟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了9.50 mmol/(m2·s)和15.20 μmol/(m2·s)、1.75 mmol/(m2·s)和2.59 mmol/(m2·s);乳熟期的保水性比大喇叭口期和蜡熟期分别提高了24.50%和13.20%;与大喇叭口期相比,乳熟期和蜡熟期的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都显著降低。多菌灵浓度对青贮玉米叶片的生理特性和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4种细菌分别是SphingomonasMassiliaRhodococcusFrigoribacterium。不同多菌灵浓度对假单胞菌属(Pseudonocardia)、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弗莱德门菌属(Friedmanniella)、未分类的蓝藻菌属(unclassified_o_Micrococcales)、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基于青贮玉米的利用方式和避免耐药性细菌的增加,本研究推荐在青贮玉米上施用低浓度的多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