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告
    陈欢, 王瑞兵, 潘珍珍, 赵维, 蚌绍豪, 周小龙, 任正炜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6
    摘要 (28) PDF全文 (1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养分富集是导致草地植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不同养分添加下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影响途径及其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实验处理包括对照(自然群落,Control)、氮(N)添加、磷(P)添加和氮+磷(N+P)添加,主要研究了不同处理下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光照透射率的变化,以及导致物种丰富度变化的直接和间接驱动途径。结果发现:(1)N是影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元素,且N添加和N+P添加均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P<0.05),主要表现为禾草生物量的增加;(2)N添加和N+P添加均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P<0.05),而P添加对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影响;(3)N添加和N+P添加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的驱动途径一致,主要源于N的直接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增加引发光照限制的间接影响。

  • 研究报告
    王利群, 南丽丽, 马香香, 郭佳雨, 田戈, 何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70-8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15
    摘要 (28) PDF全文 (9) HTML (2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苜蓿种质的耐盐性机制,以国内外30份苜蓿种质为研究对象,探讨200 mmol/L NaCl处理15 d时其幼苗形态、光合及生理指标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NaCl处理后供试苜蓿株高、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地上干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和K+含量较CK(浇灌Hoagland营养液)均表现下降趋势(P<0.05);地下干重、根冠比、气孔限制值、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Na+含量和Na+/K+较CK均表现上升趋势(P<0.05)。回归分析表明,气孔导度、根系活力、根冠比和Na+含量是耐盐鉴定关键指标。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份苜蓿可划分为强耐盐型、较强耐盐型、较弱耐盐型和弱耐盐型4类,其中种质7254和7657为强耐盐型。

  • 研究报告
    袁小淞, 隋超, 罗栋, 王召明, 刘志鹏, 闫龙凤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1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68
    摘要 (33) PDF全文 (7)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Dof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花苜蓿全基因组数据进行MrDofs基因鉴定,对Dof家族成员进行共线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染色体定位等,并结合花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和qRT-PCR分析该家族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的潜在功能。结果表明,花苜蓿中共鉴定出了33个MrDof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在157~492 aa之间;通过花苜蓿、蒺藜苜蓿和拟南芥之间的进化关系分为8类,分别为A、B1、B2、C1、C2.1、C2.2、D1和D2;33个基因在9条染色体上呈不规则分布;表达模式分析发现,MrDof11MrDof13MrDof22MrDof27MrDof30这5个基因的表达受干旱胁迫显著诱导。

  • 研究报告
    朱晨晨, 史昆, 何沁坤, 迪力穆拉提·阿卜杜外力, 刘亚玲, 王赞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8): 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37
    摘要 (54) PDF全文 (7) HTML (37)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Zhongmu No.1)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浓度为0、40、80 mmol/L的混合盐碱胁迫(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摩尔比为1∶1∶1∶1,pH值为9.3)处理,测定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期揭示其响应混合盐碱胁迫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胁迫程度的加剧,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光合速率、PSⅡ的有效量子产率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被显著抑制(P<0.05),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积累量逐渐增多,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在80 mmol/L混合盐碱胁迫下,Na+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MsSOS1、MsNHX1和MsHKT1的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分析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可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响应混合盐碱胁迫:(1)高表达MsSOS1、MsNHX1和MsHKT1等Na+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促进Na+外排、液泡区隔化及转移,避免因Na+大量积累对植株造成离子毒害;(2)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缓解由高pH值带来的氧化损伤。
  • 研究报告
    盖晓涵, 徐凡入, 程世蒲, 郄西虎, 林克剑, 李元恒, 孙娟, 徐玉芳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3): 112-12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08

    以紫花苜蓿田危害严重的禾本科杂草马唐、阔叶杂草反枝苋为目标杂草,测定了6种酚酸对其种子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生长(株高和鲜重)的化感作用,旨在为开发苜蓿田生物源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6种酚酸对马唐和反枝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效应。高浓度酚酸对杂草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部分低浓度酚酸对马唐幼苗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在溶液浓度为500 mg/L时,6种酚酸对马唐的化感作用由强到弱排序为:香豆素=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对反枝苋的化感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香豆素=水杨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咖啡酸。除咖啡酸外,绿原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和水杨酸在相同浓度处理下对反枝苋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马唐。同种酚酸对同种杂草不同生长阶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的影响具有差异,即高浓度酚酸对幼苗抑制作用效果强于种子萌发。

  • 研究报告
    李程宇, 李芳, 李元恒, 马晖玲, 安占昊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133-14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5
    摘要 (13) PDF全文 (6)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2—2023年)有关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汇总,旨在揭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探讨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研究表明:1992—2023年,关于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在2019—2023年间论文数量激增,发文作者组成小型合作团队,但不同团队间联系不紧密;中国和美国发文量均超200篇,两国在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力;近两年兰州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领域影响力较为突出。综合分析极端气候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发现近三年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极端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同时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极端气候对草地的遗留效应。未来,关于草地极端气候的研究应更加深入地分析复合型极端气候,并阐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相互作用在调节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反应中的作用。

  • 综述与专论
    刘奕吟, 丁婧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27-14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0
    摘要 (13) PDF全文 (6)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我国草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为深入了解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境内“草地灌丛化”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研究热点包括灌丛化的成因研究以及灌丛化对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干旱区和高寒地区。我国草地灌丛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放牧管理、气候变化、生境特征和火烧,草地灌丛化总体降低了土壤质量、提升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灌丛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禁牧、畜牧调控、物理移除和火烧移除。未来需加强不同草地类型下的大尺度灌丛化动态研究,融合遥感技术以提升其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研究报告
    杨丽丽, 南丽丽, 王永, 陈娜, 马香香, 郭佳雨, 任孟雨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38-4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90
    摘要 (16) PDF全文 (5)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施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对苜蓿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本研究以5份抗旱紫花苜蓿新品系和5份干旱敏感型苜蓿为研究材料,以正常供水为对照(CK),在干旱胁迫(-1.6 MPa PEG-6000)处理下外源添加0、5、10、15 mmol/L(记为T1、T2、T3、T4)浓度的GABA,分析不同浓度GABA处理对苜蓿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GAB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供试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在T3处理下GABA对苜蓿遭受干旱的缓解效果最佳,且对敏感型材料缓解效应较抗旱新品系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GABA在苜蓿耐旱栽培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薛飞扬, 朱熙栋, 孙舰, 索比努尔•木拉提, 刘济泽, 范雨荃, 花立民, 楚彬, 叶国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57-6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74
    摘要 (13) PDF全文 (5)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干扰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变化,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干扰强度作为干扰区,以无鼠丘草地作为非干扰区,分别调查各样地植物丰富度、多度、土壤有机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明晰高原鼢鼠干扰是否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干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轻度干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干扰强度(P<0.05);(2)轻度干扰下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其他干扰强度,土壤氮磷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与重度干扰区(P<0.01),而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碳氮比无显著性差异;(3)随着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非干扰区(P<0.05);(4)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碳氮比和氮磷比的关系在非干扰区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高原鼢鼠干扰后两者的显著关系消失,当高原鼢鼠干扰达到一定程度(重度干扰)会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氮磷比和碳磷比的关系,而植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氮磷比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重新得以恢复。综上,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氮含量,有利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同时调控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计量比间的相互作用。

  • 研究报告
    姚海瑞, 陈轲, 张利霞, 谢梦圆, 董和禹, 宋文栩, 康雅, 常青山, 陈根强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48-6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34
    摘要 (17) PDF全文 (4)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地区高效种植夏枯草提供理论依据。以夏枯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01、0.05、0.10、0.20 μmol/L)EBR溶液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其在20%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下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同时引起抗氧化酶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幼苗电解质外渗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显著下降;0.01~0.20 μmol/L EBR处理后,促进了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EBR处理后夏枯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降低了幼苗相对电导率,促进了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随着EBR浸种浓度从0.01 μmol/L逐渐提高至0.20 μmol/L,其缓解效果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浓度EBR对干旱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效果依次为:0.10 μmol/L的处理效果>0.05 μmol/L的处理效果>0.01 μmol/L的处理效果>0.20 μmol/L的处理效果,其中,0.10 μmol/L的处理效果最佳。综上,适量EBR浸种能显著提高夏枯草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 研究报告
    崔莹, 李志华, 张夏香, 任春华, 王怡婷, 何法慧, 杨志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21-2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91
    摘要 (17) PDF全文 (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梯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诱变剂量,本研究采用不同辐射剂量(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Gy)的60Co-γ射线处理梯牧草种子,以未经辐射处理的种子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辐射剂量均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除100、150和200 Gy处理下的胚芽及100 Gy处理下的胚根长度显著大于对照外,其余辐射剂量下的胚芽、胚根长度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不断降低。幼苗的地上形态指标(株高、叶片宽度、分蘖数量)与根系发育参数(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平均直径)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在60Co-γ辐射处理下梯牧草干种子半致死剂量为204.2 Gy。

  • 研究报告
    段楠, 毛培胜, 陈翔, 李曼莉, 张健, 豆丽茹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30-3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28
    摘要 (20) PDF全文 (4)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生物炭包衣对沙打旺(Astrgalus adsurgens)抗旱性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砂床含水量(2%、3%、5%、10%,其中10%为对照)以及4种生物炭包衣质量比例(生物炭∶裸种子为1∶15、1∶10、1∶5和1∶3)。通过砂床发芽试验,分别筛选出适宜的干旱胁迫模拟条件和最佳的生物炭包衣配方,并测定生物炭包衣对干旱胁迫下沙打旺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砂床含水量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以1∶10(生物炭∶裸种子)的质量比例对种子进行生物炭包衣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沙打旺种子出苗率、幼苗鲜重、根长、苗长和抗氧化酶的活性(P<0.05)。

  • 研究简报
    韦傲萍, 王小华, 任兰天, 吴文革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144-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2
    摘要 (14) PDF全文 (4)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氮沉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研究氮沉降对N2O排放的影响机制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多项研究评估了土壤N2O排放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模式,但对其调控模式和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对全球87项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氮添加加剧了土壤N2O的排放,这种效应在高施氮量[>200 kg/(hm2∙年)]、低降雨区域(≤400 mm)以及中短期施氮(≤3年)等条件下尤为显著。在全球范围内,氮施用量、年降雨和生态系统类型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 研究报告
    熊辉, 张鲜花, 撒成辉, 闫佳乐, 张盼盼, 韩禧卿, 袁惠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34-4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63
    摘要 (20) PDF全文 (4)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施肥对天然割草地的影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实验分析的手段进行研究,以阿尔泰山天然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施复合肥、施有机肥、施生物菌肥),探究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施复合肥显著提高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降低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提高了物种多样性,而施复合肥会降低物种多样性,其中生物菌肥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P<0.05);(2)施肥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提高土壤有机质,施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施复合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3)施肥显著增加细菌的OTUs数量,降低真菌的OTUs数量(P<0.05);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结构,提高微生物多样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改善退化天然割草地方面,复合肥展现出最佳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天然割草地生产力及土壤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报告
    喻启坤, 汤丽斯, 李雯, 韩宇, 李培英, 孙宗玖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6): 78-8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13
    摘要 (15) PDF全文 (4)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狗牙根种质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适应性差异,采用自然干旱方式,对18份狗牙根种质干旱及旱后复水下的7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明确其抗旱及旱后恢复能力差异,筛选表现优异种质,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抗旱及旱后恢复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干旱第12 d,各种质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降低,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隶属函数分析发现供试种质干旱胁迫D值为0.056~0.725,旱后恢复D值为0.239~0.828;其中C136、C75、C92干旱胁迫D值较高,分别为0.725、0.670、0.537;而C121、C92、C136旱后恢复D值较高,分别为0.828、0.767、0.721;其中C136、C92、C100、C22的抗旱和旱后恢复能力均高于4个对照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抗旱能力关联度高;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旱后恢复能力关联度高,可作为评价狗牙根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 研究简报
    高文婧, 罗雪宁, 张佳俊, 胡龙兴, 陈桂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41-14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33

    以盛花期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为原料进行混合青贮,设添加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和对照组(CK)7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青贮90 d后,进行感官评价和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测定,以探讨添加不同菌剂对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剂均可提升感官评价,增加青贮料中乳酸及乳酸菌数量,降低pH值及蛋白质损失。除添加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处理组外,各添加剂处理组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P<0.05)。7个处理组的青贮品质灰色关联度由高到低为: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粪肠球菌>CK。综上所述,供试菌剂对油菜与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有所改善,其中,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综合表现最优,适用于调制油菜和水稻秸秆混合青贮。

  • 研究报告
    张盈盈, 胡丹丹, 马春晖, 张前兵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9): 54-6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93

    为探讨解磷细菌与磷肥耦合对紫花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磷素、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阐明苜蓿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土壤肥力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接菌处理设置单接种胶质芽孢杆菌(J1)处理、巨大芽孢杆菌(J2)处理、二者联合接菌(J3)处理和对照接灭菌菌种(J0)处理,施磷处理设置施磷(P2O5)100 mg/kg(P1)和0 mg/kg(P0)处理。结果表明:在P0、P1条件下,植株磷浓度及干物质产量均为施菌处理大于J0处理,且在J3处理下达到最高;相比于J0处理,接菌处理总干物质产量分别提高了19.7%~40.7%和26.9%~66.1%;除第1茬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蔗糖酶及第2茬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条件下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J2、J3处理显著大于J0处理;苜蓿根际及非根际土壤pH值均为J3处理显著小于J0处理;菌磷耦合中紫花苜蓿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在J3P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13.9%。接菌、施磷对苜蓿植株磷浓度、干物质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pH值、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菌磷互作对苜蓿植株磷浓度、土壤速效磷含量、非根际土壤pH值、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发现,各指标间的综合评价由高到低为J3P1>J1P1>J2P1>J3P0>J2P0>J0P1>J1P0>J0P0处理,苜蓿总干物质产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植株磷浓度、磷素利用效率、速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施磷100 mg/kg的同时,共接种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最有利于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苜蓿根系对磷素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苜蓿的干物质产量。

  • 研究报告
    柴明娜, 朱志强, 路素香, 王婷, 王媛, 张安旗, 强泽, 王梦旭, 王媛媛, 韩冰,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1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53
    摘要 (13) PDF全文 (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燕麦低氮不敏感材料As581和低氮敏感材料As533幼苗(3叶1心期)进行低氮胁迫处理,于胁迫处理12 h采集根系和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揭示燕麦低氮胁迫相关的分子及信号通路,同时为低氮胁迫响应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与As581相比,低氮条件下敏感材料As533株高、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叶长、叶宽、叶面积、根冠比、最长主根长和根面积的差异更明显。低氮条件下,As581中有466个差异表达基因,As533中有10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两个材料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比根系多,且多为下调。GO分析表明,As533和As581根系和叶片生物学过程都富集到代谢过程,细胞组分都富集到细胞和细胞组分,分子功能都富集到催化活性、结合和转运活性。KEGG分析表明,As533根系和叶片都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植物昼夜节律、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As581根系和叶片都富集在氮代谢、ABC转运、TCA循环、氧化磷酸化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中。RT-qPCR分析表明,6个低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

  • 综述与专论
    伍国强, 张佳乐, 魏明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8): 123-13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05
    摘要 (18) PDF全文 (3)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s,HSF)是植物抵抗热胁迫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HSF拥有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可参与复杂的胁迫信号转导和响应网络。HSF作为信号转导链的末端组分,介导非生物逆境胁迫下靶标基因的表达。在逆境胁迫响应中,HSF受上游蛋白激酶介导磷酸化和泛素化或通过ABA信号通路结合热激元件,调控热激蛋白等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综述HSF的发现、结构、分类、调控机制及其在植物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极端温度、干旱、高盐碱和重金属等)中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加以展望,以期为农作物和牧草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研究报告
    李新, 杨丹, 牛奎举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9): 1-1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46
    摘要 (24) PDF全文 (3)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蛋白是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本研究基于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基因组对MrSWEET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PCR初步分析MrSWEET在干旱和寒冷环境下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探究扁蓿豆SWEET基因家族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扁蓿豆SWEET糖转运蛋白家族共有18个成员,都具有典型的MtN3_saliva/PQ-Loop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可分为4个进化枝,其中Clade Ⅰ包括MrSWEET1a、-1b、-2a、-2b、-3a、-3b;Clade Ⅱ包括MrSWEET4~6;Clade Ⅲ包括MrSWEET9~15,MrSWEET16~17属于Clade Ⅳ。所有的MrSWEET成员都含有Motif 1、3、4、5,可能与糖转运蛋白的功能有关。MrSWEET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功能元件。在干旱(15% PEG6000)和寒冷(4 ℃)胁迫下,扁蓿豆根部的MrSWEET基因表达水平相对高于叶片,且根部大多数基因在干旱和寒冷胁迫处理6、12 h时表达量最高;干旱处理下,根部的MrSWEET1aMrSWEET16相对表达量在3、6、12、24 h和7 d时均高于对照,寒冷处理下根部的MrSWEET16表达量以及处理7 d的MrSWEET1a表达量高于对照,说明其可能参与调控扁蓿豆对干旱和寒冷胁迫的响应。

  • 研究报告
    杨建庆, 王静, 李治国, 那亚, 王忠武,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30-3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1
    摘要 (14) PDF全文 (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2枯落物。结果显示,添加枯落物对群落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正向影响。添加83.3 g/m2处理下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 cm、3%和9 g/m2,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添加枯落物加剧了多年生丛生禾草与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间的竞争关系,植物通过改变功能群占比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添加83.3 g/m2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更为显著。综上,适量的枯落物输入通过影响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间的关系使草地正向生长,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 研究报告
    侯慧扬, 运向军, 周建伟, 刘慧娟, 李元恒, 郭彦君, 张语珍, 刘雪骄, 高韶勃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39-4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19

    草原生态修复是退化草原可持续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草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可为判断生态修复措施优劣和制定后续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单一指标或几项指标(如生物量、植被盖度等)修复前后效果的比较,综合评价草原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退化草原的8种修复方式和9个草原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群落评价指标和适宜的修复方式。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物种丰富度3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修复效果的代表性指标,围栏+切根+施肥+管护是该区域的最佳生态修复方式。本研究使用的综合定量评估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内蒙古退化草原及类似条件下的退化草原修复效果评估和修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报告
    陈奕霏, 镡建国, 庄玲, 唐佳明, 杨佳川, 吴水欣, 孙世贤, 郭月峰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2): 48-5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7
    摘要 (12) PDF全文 (3)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放牧对荒漠草原建群种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放牧对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种子扩散的影响研究较少,且影响短花针茅种子进入土壤的主导因素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放牧强度梯度,测定样地植被盖度、地表枯落物量、短花针茅生殖枝高度及短花针茅种子分布特征,并通过降雨模拟试验,测定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对短花针茅种子埋藏率的影响,继而对放牧干扰下种子扩散和进入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短花针茅种子数量减少,放牧强度和短花针茅种子数量具有负相关性。(2)短花针茅种子在小尺度范围内具有邻近扩散特征,且短花针茅种子扩散后分布与其生殖枝高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3)短花针茅种子埋藏率受近地表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回归关系(P<0.05)。

  • 研究报告
    杨雪琴, 李建平, 连佳丽, 韩翠, 罗叙, 赵莹, 赵雅欣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3): 20-3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77

    为探讨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揭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N、P营养元素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降水格局的响应规律,本试验以毛乌素沙地南缘宁夏盐池县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技术和人工补水措施,模拟5个水平的降水梯度,分别为自然降水量的33%、66%、100%、133%和166%(记为G1、G2、G3、G4、G5),系统研究了不同降水梯度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G4增水处理下,10~20 cm和20~30 cm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土壤C∶P和N∶P显著低于0~10 cm土壤(P<0.05);土壤TP含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不明显;(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20~30 cm>10~20 cm>0~10 cm;(3)各土层土壤SOC、TN和TP含量的变异程度表现为:20~30 cm>10~20 cm>0~10 cm,其中,土壤TP含量的变异程度在3个土层中均最小。综合以上,降水变化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影响显著,且深层土壤碳、氮、磷变异更大,因此,降水变化对于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深层土壤(20~30 cm)而非表层(0~20 cm)。

  • 研究报告
    向雪梅, 德科加, 张琳,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5): 21-3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25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 ℃,土壤温度增加0.61 ℃)、W2(空气温度增加0.92 ℃,土壤温度增加1.09 ℃)、W3(空气温度增加1.44 ℃,土壤温度增加1.95 ℃),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16 kg N/(hm2·a)、32 kg N/(hm2·a),探究植物、土壤及酶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增温相比,增温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全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磷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显著降低植物地上部碳氮比、土壤酶碳氮比及土壤酶碳磷比。与不施氮相比,氮沉降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和根系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酶碳氮比,显著降低根系碳氮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氮沉降及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通过计算植物组织对土壤元素和酶活性响应的化学计量动态平衡指数,发现增温及氮沉降下植物组织化学计量稳态指标属于严格内稳态。土壤全氮、碳氮比、β-1,4-木糖苷酶对植物营养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短期增温及氮沉降处理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及酶化学计量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获取能力。

  • 研究报告
    李悦煊, 黄雪琦, 白小明, 辛霞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5): 34-4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40

    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隶属函数评价)对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的329份冰草种质资源的5个种子形态学性状指标展开综合分析与评价,旨在构建冰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显示:在供试材料的5个种子表型性状中,千粒重表现出最高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1.880,变异系数达24.56%;5个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52,平均变异系数为14.06%;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的3个主要成分可解释98.750%的性状变异,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为65.555%、26.162%和7.034%,完整保留了种子性状的核心遗传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与其他四个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宽与千粒重、单粒种子面积,千粒重与种子长宽比,种子长宽比与单粒种子面积间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系统聚类将全部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284份)为中等类群,第Ⅱ类群(41份)为小粒类群,第Ⅲ、第Ⅳ类群各含2份优质特异种质;综合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B-288、B-243、B-233、B-250种质在种子长、种子宽、单粒种子面积及千粒重等性状上表现优异,而B-152、B-143、B-128、B-149、B-141、B-153种质的多性状综合表现相对较差。综上,种子长、单粒种子面积和千粒重是决定冰草种质资源种子遗传差异的关键形态学指标。

  • 研究报告
    刘振鹏, 张斌, 张桐瑞, 徐学宝, 袁凤钦, 刘佳, 王鑫宁, 任杰, 金轲, 唐士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66-7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63
    摘要 (14) PDF全文 (3)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长期过度经营的农牧业活动往往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被盲目开垦,而草地开垦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3个典型区域,即辽宁建平、山西右玉和甘肃榆中为研究对象,探究草地开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草地开垦后土壤SOC含量下降24.17%,但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土壤碳组分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fPOC)在草地开垦后显著降低,但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无显著变化。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碳氮比是驱动SOC及其组分变化的重要因子,其中SOC和MAOC主要受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碳氮比是SOC和fPOC的关键驱动因子。综上,草地开垦通过改变土壤电导率、水分和碳氮比影响SOC组分,主要改变土壤易分解碳组分,而oPOC和MAOC则相对稳定,并最终改变SOC及其组分的分布比例。

  • 研究简报
    潘佳, 刘亚洁, 胡小文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42-14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36
    摘要 (11) PDF全文 (3)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种子含水量是种子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其准确、快速地测定对种子质量定级尤为重要。为提高种子质量,种子包衣技术在种子生产和贸易中已较为常见。因外围包衣材料的影响,传统的高(低)恒温烘干法无法准确测定种子含水量,往往严重低估包衣种子的实际含水量。鉴于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4个物种的包衣种子为试验材料,分析包衣种子水活度和裸种子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水活度的包衣种子含水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4个物种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003、0.9124、0.9076、0.9323,水分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2.87%、4.08%、3.07%、4.14%,表明种子水活度可用于包衣种子含水量的无损快速测定。

  • 研究简报
    李荣荣, 蔡瑞, 徐曦, 田蕊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44-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57
    摘要 (13) PDF全文 (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的苹果渣和柑橘渣对麦秸混合青贮气味组成的影响,将柑橘渣和苹果渣按照质量比0∶4(T0组)、1∶3(T1组)、2∶2(T2组)、3∶1(T3组)和4∶0(T4组)的比例混匀,添加小麦秸将含水率调至65%左右,发酵45 d开封。结果表明:T2、T3和T4组氨态氮含量均在5%以下,青贮pH和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相比于T0组,T4组有更高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P<0.05),更低的肠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P<0.05)。随着苹果渣混合比例的增大,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而D-柠檬烯和α-金合欢烯等萜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乙酸、氨态氮和D-柠檬烯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乳酸、乙酸乙酯和乙酸⁃2甲基丁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苹果渣和柑橘渣以2∶2比例混合,发酵品质和挥发性物质都较好,且能最大程度利用柑橘渣。

  • 研究报告
    罗薇薇, 林栋, 花欣颖, 刘雪鹏, 包志鹏, 宋一诺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86-9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47
    摘要 (15) PDF全文 (2)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及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均在轻度放牧条件下达到最大,且均显著高于极度放牧处理(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在重度放牧条件下最大,中度放牧仅次于重度放牧,而极度放牧处理下的MBN含量显著低于重度放牧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微生物熵磷(qMBP)和MBC∶MBN均在轻度放牧条件下达到最大,微生物熵氮(qMBN)、MBC∶MBP和MBN∶MBP均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最大。在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及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最显著的因子。轻度和中度放牧有利于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和转化,极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选择合理的放牧强度,有助于实现高寒草甸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 研究报告
    杨雪, 李启娇, 唐昊, 周凯, 张睿, 李庆玺, 付盛龙, 马向丽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9-2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33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脱落酸(ABA)和硫化氢(H2S)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铝毒害的缓解作用,本试验以多年生黑麦草‘麦迪’为材料,在500 mg/kg铝胁迫下,测定5种处理(CK、Al、Al+0.4 mmol/L ABA、Al+1.2 mmol/L H2S、Al+0.4 mmol/L ABA+1.6 mmol/L H2S)下黑麦草幼苗的生长和光合指标。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黑麦草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根长较CK降低了43.33%。与单独铝胁迫相比,添加外源ABA和H2S后,黑麦草的根长、株高、地上、地下干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ABA处理、H2S处理和ABA+H2S处理下根长分别升高了63.92%、58.83%和71.37%,株高分别增加了18.86%、27.43%和33.71%;单独和复合添加外源ABA和H2S后,供试材料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显著升高,胞间CO2含量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升高;其中,复合添加ABA和H2S后,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增幅均最大;单独添加ABA后,蒸腾速率甚至高于CK。推断外源ABA和H2S可有效缓解铝胁迫对黑麦草生长的抑制,促进黑麦草叶片光合色素的积累,减轻黑麦草光合系统的受损程度,增强光合作用。综合评价认为,不同处理对黑麦草铝毒害缓解作用为ABA+H2S>ABA>H2S,ABA+H2S复合处理对黑麦草铝毒害缓解作用较好。

  • 综述与专论
    熊心玥, 郭倩倩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20-13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40
    摘要 (11) PDF全文 (2)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生黑麦草作为一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优良冷季型草种,其植株常面临各种逆境胁迫。果聚糖作为其主要的储藏性碳水化合物,在逆境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植物的抗逆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多年生黑麦草果聚糖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合成与降解代谢途径,以及部分生物分子对果聚糖代谢的调控机制。同时,详细阐述了果聚糖在多年生黑麦草遭受干旱、低温、盐胁迫、淹水、缺氮和刈割等逆境条件下的代谢变化及其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研究报告
    廖明旺, 许辰雨, 秦士利, 张倩, 张坤, 杜利霞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61-6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61
    摘要 (13) PDF全文 (2)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类型Zn肥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生长、草产量和品质及Zn富集的影响,筛选出赖草种植时优质高产的叶面施肥方案,试验使用含Zn浓度为0.2、0.4、0.8 mg/g的无机肥(ZnSO4·7H2O)和螯合肥(EDTA-Zn)处理盆栽赖草,以清水作为对照(CK),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赖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提高赖草微量元素含量和品质的最适微肥形态和浓度。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ZnSO4、EDTA-Zn均可显著促进赖草株高、茎粗从而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其粗蛋白、粗脂肪、Zn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改善赖草品质(P<0.05)。相同浓度的EDTA-Zn处理对赖草Zn含量的增加效果显著优于ZnSO4处理。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可知,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EDTA-Zn的效果均优于ZnSO4,且在0.4 mg/g的EDTA-Zn处理时可获得最优的赖草产量与品质。

  • 研究报告
    汪士为, 吴伟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96-10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16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土壤恢复的有效措施,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掌握不同修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认识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在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设置施有机肥(F)、免耕补播(S)及施有机肥+免耕补播(F+S)3种生态修复措施,并以不经过任何处理的高寒草甸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S显著提高黏粉粒团聚体含量(P<0.05),F+S显著提高微团聚体含量(P<0.05);S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P<0.05);F+S显著提高了微团聚体全氮和全磷含量(P<0.05),而S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F和F+S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黏粉粒团聚体碳磷比(P<0.05),S只显著增加中团聚体碳磷比(P<0.05),F、F+S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氮磷比(P<0.05)。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大团聚体含量、黏粉粒团聚体含量、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上,施有机肥和免耕补播处理3年后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流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特性,优化土壤主要化学性状,其中,施有机肥+免耕补播为最佳修复模式。

  • 研究报告
    刘晋囡, 王晓倩, 张驰昊, 艾晔, 晁跃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9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为挖掘调控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特异性基因,以品种‘中苜一号’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其地上茎叶部分与地下根系部分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地上茎叶部分相比,地下根系部分共获得1525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095个,下调基因10163个。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过程、代谢调控过程、催化活性等条目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其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合成以及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等通路显著富集。筛选6个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候选上调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呈高度一致性。

  • 研究报告
    王彤, 方强恩, 何伟, 单麟茜, 王振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8): 10-1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50056
    摘要 (14) PDF全文 (2)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紫花苜蓿多子叶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农艺潜力,本研究通过大田栽培体系,开展紫花苜蓿子叶变异株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均值分析法及熵权TOPSIS法,对11个农艺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供试群体多子叶变异率为1.44%,共鉴定出29种表型变异模式;(2)B8(3子叶1单叶真叶主茎正常-侧枝直立)型植株变异率最高,占比达41.28%,其次是B2(2子叶2单叶真叶主茎正常-侧枝直立)型植株,变异占比达8.74%;(3)均值分析显示各变异类型植株差异主要集中在分枝数与株高上;(4)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显示,B2型表型性状评价值最优(0.8389),其次是B8型(0.6297),而B12(3子叶1单叶真叶丛生)型相对欠佳。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紫花苜蓿多子叶变异的表型多样性及其农艺优势,为紫花苜蓿种质创新提供了突变体新材料。

  • 研究报告
    武丹, 徐庆标, 杨秋, 邓彩欢, 杨兴业, 张小龙, 蒙元燕, 许留兴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86-9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80

    多菌灵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玉米叶面病害,但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青贮玉米产量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设置3个多菌灵(80%有效成分,可湿性粉剂)浓度(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即稀释1500倍、稀释1000倍、稀释500倍)和3个生育期(大喇叭口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处理,探究其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大喇叭口期相比,乳熟期和蜡熟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与低浓度处理相比,中浓度和高浓度多菌灵处理的青贮玉米单株鲜重分别降低了22.04%和11.82%。与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相比,青贮玉米蜡熟期的总酚、还原糖、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磷含量和霉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多菌灵浓度对青贮玉米总酚、脯氨酸、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磷含量等无显著影响。真菌多样性分析表明,低、中和高浓度多菌灵处理分别有186、186和202个OTU。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5种真菌属是SymmetrosporaPapiliotremaHannaellaFilobasidiumCladosporium。不同多菌灵浓度处理下SymmetrosporaPhomaHypoxylon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C含量对霉菌数量的决定系数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对酵母菌的决定系数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决定系数最低。综合考虑产量、利用方式以及附着真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多菌灵。

  • 研究报告
    丁文强, 侯向阳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5): 125-13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54
    摘要 (11) PDF全文 (2)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5个不同草原类型区域,利用2010年和2015年两期牧户回访调研数据,构建Probit和Tobit模型,探究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职业分化的影响,并运用分组回归检验草原补奖政策对不同草原类型区域牧户职业分化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55.25%牧户发生职业分化,牧户职业分化现象明显。其中,48.40%的牧户向非牧户分化,仅6.85%的牧户向牧业户分化,总体呈非牧户分化倾向。(2)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牧户发生职业分化,显著促进牧户向非牧户方向分化,但其对职业分化程度的深化具有抑制作用。(3)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职业分化的影响因草原类型的不同而异,草原补奖政策在草甸草原区域促进牧户向牧业户分化,在其他草原类型区域促进牧户向非牧户分化。采用更改解释变量测度、增加控制变量和多种计量方法估计三类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鉴于此,建议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牧户职业转型提供生计保障;注重人力资本有效积累,促进牧户向非牧户职业分化。

  • 研究报告
    李梦真, 吴金蕊, 杨君仪, 刘晓龙, 刘爱军, 杨勇, 运向军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5): 139-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0

    草原的过度利用和管理不当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畜平衡管理是解决当前草、畜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我国草畜平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1986—2023年草畜平衡主要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986—2023年我国草畜平衡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缓慢增长(1986—2002年)、波动增长(2003—2012年)和平稳增长(2013—2023年)三个阶段,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但作者间、机构间的跨区域交流较少,整体关联性不强。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该领域主要研究热点为草原生态畜牧业平衡发展、草畜平衡核算和监测体系、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和发展对策。突现词分析显示,2020年后主要以禁牧、家庭牧场、草原生态等为研究前沿。未来应加强草畜平衡管理与监测体系方面的研究,规范动态载畜量核算方法,完善草畜平衡奖励政策,从而实现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天然草地可持续利用。

  • 综述与专论
    陶雅, 柳茜,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7): 130-14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425
    摘要 (18) PDF全文 (2)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