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王鑫尧, 隋晓青, 刘沂欣, 吉尔尔格, 石国庆, 杨静, 周一凡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1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氟节胺对紫花苜蓿叶片细胞结构、光合特性、同化物及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本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分枝期分别喷施0.5、1.0、1.5 g/L氟节胺溶液,每间隔7 d处理1次,共喷施2次,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叶片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类囊体、淀粉粒的变化,并测定光合指标、同化物(淀粉、蔗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种子产量相关指标(株高、分枝数、单序小花数、单序结荚数、单株结荚数、种子产量)。结果表明:一次喷施1.0 g/L氟节胺时,细胞结构较为完整;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清晰明显,保持形体未出现破损;在类囊体中,基粒片层堆叠多,基质类囊体也可与基粒类囊体连接;叶片细胞器结构发育合理,叶片整体协调性较好,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为较高水平,隶属函数D值最高为0.73919,综上所述,喷施一次1.0 g/L的氟节胺对紫花苜蓿效果最佳。

  • 王彦, 张玉娟, 马福钦, 郑晓琳, 晋明慧, 乃国栋, 董文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2-2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抗病性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菌侵染的防御反应,采用叶面喷施法对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黑杰克’和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种禾布氏白粉菌,并取发病部位叶片组织测定相关防御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黑杰克’接种白粉病菌后各防御酶活性均较第0 d显著提高(P<0.05);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种白粉病菌后CAT活性始终保持下降趋势,其他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小幅度上升后快速下降。广泛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抗病品种‘黑杰克’接菌后410种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195种显著上调,215种显著下调,抗病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绿原酸、肉桂醛、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等,参与的代谢途径主要为苯丙烷代谢途径;感病品种‘超级格莱德’接菌后547种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81种显著上调,166种显著下调,抗病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为二羟基香豆素、绿原酸、7-乙氧基香豆素等,主要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等;根据以上结果,推测香豆素类化合物与苯丙烷代谢途径是草地早熟禾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关键代谢物与代谢途径。综上,受到白粉病菌侵染时,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防御酶活性较感病品种更高,其相关差异代谢物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

  • 孙丁一, 王娅琳, 赵凌平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25-3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长茎藁本构件结构和生长的影响,以青海省贵南县不同放牧强度(轻牧、中牧、重牧、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采用全株挖掘法进行长茎藁本构件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其构件特征和资源分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拉直叶长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退化样地的叶片厚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1),叶干重、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根冠比极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1)。退化样地的分蘖数显著低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样地(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长茎藁本分蘖数与地下生物量、生殖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株高与自然叶长、叶宽、拉直叶宽、叶干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上生物量、生殖枝直径和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放牧强度显著改变了长茎藁本的生殖分配,构件特征对放牧产生了适应性改变。

  • 汉鑫, 牧仁, 陈鑫, 全梓豪, 高浩诚, 焦婷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33-4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建设高寒人工草地的优良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高寒草地氮素缺乏仍是限制垂穗披碱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设置N0(0 kg/hm2)、N1(12 kg/hm2)、N2(24 kg/hm2)、N3(48 kg/hm2)、N4(96 kg/hm2)施肥梯度,探究不同施氮浓度对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垂穗披碱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MBC、MBN的含量,且在N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草地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MBP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2)在垂穗披碱草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包括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则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同一施氮水平下,N0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不同处理下,非根际土壤中N0组细菌群落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N3组(P<0.05),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处理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 张铭洋, 郭龙欣, 杨永胜, 张莉, 孙玉, 胥子健, 张永坤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46-5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南麓原生植被、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pH、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0~10 cm的土壤养分影响较为显著。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全磷(TP)呈逐步增加趋势,无机碳(SIC)和磷钾比(P∶K)呈先稳定后增加趋势,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呈逐步下降趋势,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逐步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SAP)呈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碳钾比(C∶K)和氮钾比(N∶K)均无显著变化。(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β-1,4-木糖苷酶(BX)、酸性磷酸酶(AP)和β-纤维二糖苷酶(BCE)无显著变化,β-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先稳定后降低趋势。(3)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P∶K、全钾(TK)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率最高,分别为11.5%、11.6%、11.1%。综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监测表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高寒草甸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 刘佳, 唐士明, 孙崇之, 孙兆凯, 张桐瑞, 孙世贤, 乔建霞, 吴雪莉, 金轲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58-6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荒漠草原面临日益严峻的退化问题,而围封是一种被证实能够恢复退化草原的有效方式,但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是荒漠草原保护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四子王旗草原和朱日和草原,研究不同围封年限(3年、13年、18年、20年)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发现,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地上生物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多年生禾草中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的重要值逐渐增加,而草原退化指示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等植物的重要值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植被群落的高度与盖度随围封年限增长。在围封13年(EX13)的样地中,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响应比均达到峰值。在围封18年(EX18)的样地中,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的响应比呈正相关关系。该试验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围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改善。

  • 韩航琪, 王梓凡, 项敏, 刘闱, 张晓庆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67-7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燕麦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燕麦草多以干草形式利用,不仅需要大面积空间储藏而且因燕麦秸秆采食率低造成了严重浪费。鉴于此,本试验以加工优质燕麦草块为目标,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原料含水率(A1:16%;A2:20%;A3:24%)、粉碎粒度(B1:3~5 cm;B2:5~7 cm;B3:7~10 cm)和粘合剂(膨润土)添加量(C1:0%;C2:3%;C3:5%)3个草产品加工核心因素对草块成型率、密度、硬度、抗碎率以及加工过程中营养损失的影响,进而筛选燕麦草块加工最适参数。结果表明:加工参数对燕麦草块质量有显著影响,原料含水率对燕麦草块的成型率、密度和抗碎率有显著影响(P<0.05),粉碎粒度对燕麦草块的成型率、密度、硬度和抗碎率有显著影响(P<0.05),膨润土添加量对燕麦草块的成型率和抗碎率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确定,燕麦草块的最适加工参数为A2B1C2,即原料含水率20%、粉碎粒度3~5 cm和膨润土添加量3%,此时燕麦草块成型性最好。燕麦干草加工成燕麦草块后,粗蛋白质和维生素B1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粗灰分、粗脂肪和维生素E含量显著提高(P<0.05)。

  • 张银霞, 宋谦, 刘翠, 郭蕊, 赵方媛, 杜文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75-8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筛选适宜陇中旱作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以期提高当地饲草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以9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为‘华美2号’(G1)、‘豫青贮23’(G2)、‘大京九26’(G3)、‘武科青贮107’(G4)、‘利合228’(G5)、‘利单656’(G6)、‘西蒙青贮707’(G7)、‘京科青贮932’(G8)和‘蒙青贮1812’(G9),在临洮县开展了小黑麦开花期刈割后复种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结果表明:(1)G1、G2、G6、G8和G9在两年间的干物质含量均接近30%,满足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要求;(2)2020年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2021年,平均茎粗和叶长则显著低于2021年(P<0.05);(3)各青贮玉米品种在两年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平均表现为:G9的平均株高和穗位高,G3的平均茎粗、叶长和叶片数,G8的平均叶宽和穗叶数及G2的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在参试品种中表现更优;(4)在种植年份和品种自身遗传特性共同作用下,所有参试品种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表现为2020年高于2021年,且G2在2020年和2021年的鲜草产量(109.36 t/hm2和63.79 t/hm2)均高于其他参试品种,G8在2020年和2021年的干草产量分别为29.36 t/hm2和18.93 t/hm2,分别仅次于G2和G5。综合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干物质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豫青贮23’和‘京科青贮932’较适合作为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在甘肃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 武丹, 徐庆标, 杨秋, 邓彩欢, 杨兴业, 张小龙, 蒙元燕, 许留兴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86-9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菌灵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玉米叶面病害,但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青贮玉米产量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设置3个多菌灵(80%有效成分,可湿性粉剂)浓度(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即稀释1500倍、稀释1000倍、稀释500倍)和3个生育期(大喇叭口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处理,探究其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大喇叭口期相比,乳熟期和蜡熟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与低浓度处理相比,中浓度和高浓度多菌灵处理的青贮玉米单株鲜重分别降低了22.04%和11.82%。与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相比,青贮玉米蜡熟期的总酚、还原糖、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磷含量和霉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多菌灵浓度对青贮玉米总酚、脯氨酸、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磷含量等无显著影响。真菌多样性分析表明,低、中和高浓度多菌灵处理分别有186、186和202个OTU。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5种真菌属是SymmetrosporaPapiliotremaHannaellaFilobasidiumCladosporium。不同多菌灵浓度处理下SymmetrosporaPhomaHypoxylon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C含量对霉菌数量的决定系数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对酵母菌的决定系数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决定系数最低。综合考虑产量、利用方式以及附着真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多菌灵。

  • 任忠伟, 于林清, 王文颖, 李俊, 黄帆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94-10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杂草是影响红三叶苗期生长的重要因素。为筛选出适合红三叶苗期除草的土壤封闭除草剂,本研究选择11种土壤封闭除草剂进行田间试验,并对不同除草剂的杂草防效和对红三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用5%咪唑乙烟酸(水剂)、80%唑嘧磺草胺(悬浮剂)和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对红三叶出苗的影响较小,出苗率高于清水对照;其中,施用5%咪唑乙烟酸(水剂)处理的红三叶鲜重较清水对照增加196.56%,干重增加181.55%,差异显著(P<0.05),表明其对红三叶苗期安全。杂草防除效果分析显示,施用90%乙草胺(乳油)30 d后杂草株防效较好,对反枝苋、灰绿藜、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83.60%、82.01%、88.87%;其次为5%咪唑乙烟酸(水剂),施药30 d后的杂草株防效均在78.57%以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显示,5%咪唑乙烟酸(水剂)的D值最大,为0.764,表明其施药效果最好。因此,5%咪唑乙烟酸(水剂)1800 mL/hm2是适用于红三叶苗期的土壤封闭剂。

  • 韩天明, 钱贵霞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02-11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2002—202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草原确权承包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泰尔指数考察其对牧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确权承包政策有助于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投资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促进收入增长,但贷款效应并不显著,且东部地区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较高收入的牧民群体。但是,该政策难以进一步缩小牧民内部收入差距。最后,提出完善草原确权承包政策,促进牧民增收等相关建议。

  • 蒋心灵, 霍姿诺, 袁媛, 梁庆祯, 范玉兵, 秦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14-12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文CNKI数据库和英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系统检索并筛选以草地恢复为主题的学术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发文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国内虽在该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发文量增速显著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次为中国。中国学者及机构在草地恢复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逐年提升,中国科学院处于核心地位,但作者及机构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热点研究分析表明,国内研究热点主题为:研究区域、恢复措施、研究目的;国际研究热点主题为:退化原因、恢复措施、草地功能。关键词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草地恢复研究分为起步、试验和发展3个阶段。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未来国内研究热点主要为:青藏高原草地系统恢复、植被类型与生态系统功能;国际研究热点主要为种子库和生境变化。本文旨在揭示国内外草地恢复研究热点及前沿,并结合我国草地退化现状,为未来草地恢复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 综述与专论
  • 刘奕吟, 丁婧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27-14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我国草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为深入了解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境内“草地灌丛化”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研究热点包括灌丛化的成因研究以及灌丛化对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干旱区和高寒地区。我国草地灌丛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放牧管理、气候变化、生境特征和火烧,草地灌丛化总体降低了土壤质量、提升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灌丛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禁牧、畜牧调控、物理移除和火烧移除。未来需加强不同草地类型下的大尺度灌丛化动态研究,融合遥感技术以提升其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研究简报
  • 熊雪, 朱国芬, 王佳琪, 史慎奎, 董建新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42-14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为材料,分析遮荫胁迫下各品种的生长状况、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及生理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草坪草品种在遮荫胁迫下均受到一定的抑制,表现为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且存在品种差异。经综合评价,各品种的耐荫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丽川’>‘闪电’>‘反叛者Ⅳ’>‘交战’>‘泰绿’>‘反叛者Ⅴ’>‘精华’>‘绿拓’。多年生黑麦草的‘丽川’‘闪电’和高羊茅的‘反叛者Ⅳ’为耐荫性较强的草坪草品种。

  •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4): 149-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