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王耀彬, 王尧, 孙伟成, 陈子彦, 胡格吉勒, 伊如汗, 白永飞, 杨培志, 赵玉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1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是提升保护地健康管理的前提。由于传统地面调查手段的局限性,本研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基于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维度,通过选取理想参考系的方法,采用遥感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Critic权重分析算法,分草地类型计算各评级指标的权重,以实现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分级(优秀、良好、中等、不健康),最后比较了保护区内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原湿地3种主要草地类型以及保护区在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两个时间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表明:(1)内蒙古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全部为健康状态,其中22%为优秀,44%为良好,33%为中等;(2)各保护区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水平,然而部分保护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在恢复力维度上仍处于较低的中等水平,亟须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3)与2000—2009年相比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在2010—2019年呈稳中向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建立的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为保护区健康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 周梦雪, 梁继业, 李郭, 杨赵平, 柴春强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3-2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乌恰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22年MODIS 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残差分析方法等评估了乌恰县退牧还草成效。研究表明:(1)2008—2022年,乌恰草地植被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恢复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97.59%,退化面积约占2.22%;(2)乌恰县草地增绿面积的贡献达53.49%,是国土增绿贡献比例最大的生态系统;(3)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云量与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与草地NDVI呈显著负相关(P<0.05);(4)标准化降水指数表明,在退牧还草等政策实施后草地NDVI没有受干旱的影响而下降,其抗旱能力有所加强;(5)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草地恢复的主要驱动因素,约占86.62%,单独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约为0.81%和10.45%;(6)从贡献率上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NDVI增加的贡献率约为16.83%和83.17%。综上,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减轻了乌恰县畜牧业对草地资源带来的负担,促进了草地植被的恢复,提高了草地对干旱环境的抵抗力。

  • 裴婧宏, 李江文, 韩国栋, 何邦印, 野起瑞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27-3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揭示群落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选择优势物种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冷蒿、木地肤和银灰旋花作为个体功能性状分析对象,分析植物个体及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1)载畜率显著影响了优势物种个体功能性状,对照区冷蒿的高度、单株茎干重,银灰旋花的高度,无芒隐子草和短花针茅的单株茎干重和单株叶干重均显著高于放牧区(P<0.05),载畜率通过影响植物个体功能性状进而改变种群适应策略。2)在群落水平上,对照区和轻度载畜率下群落高度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中度载畜率(P<0.05),而对照区的单株叶干重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放牧区,比叶面积则相反(P<0.05),载畜率通过改变植物个体和群落层次的功能性状权衡策略,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3)优势物种及群落之间功能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群落水平单株茎干重与单叶质量加权平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期放牧干扰下荒漠草原群落演替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郭娟娟, 李佳怡, 葛均筑, 臧凤艳, 李子芳, 周培禄, 黄蕾, 王金龙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37-4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重要物种冰草为目标植物,研究邻居植物(冰草、大针茅、克氏针茅)、土壤接种物(冰草、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根际土壤)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植物生物量、植物-土壤反馈效应值(FV)及邻居效应强度指数(NIntA )的影响,以探究竞争作用对植物-土壤反馈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邻居植物、土壤接种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冰草生物量、FVNIntA 有显著影响。土壤接种物的主效应及单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的冰草生物量最高,FV显著小于0(负反馈),NIntA 显著小于0(竞争作用);克氏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的FV与0之间无显著差异而NIntA 显著大于0(促进作用);羊草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最低,FV显著大于0(正反馈),NIntA 显著小于0(竞争作用)。邻居植物的单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在冰草-大针茅混种条件下,FVNIntA 均显著小于0;冰草-克氏针茅混种条件下,FVNIntA 均显著大于0。交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当邻居植物为冰草、大针茅时,均是在大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最高,FV最低;当邻居植物为克氏针茅时,在克氏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和NIntA 最高。综合分析竞争和植物-土壤反馈结果表明,冰草在大针茅较优的群落,其种群数量会缩小,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在克氏针茅占优的群落,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成为优势种群。

  • 王梓晗, 吕世杰, 王忠武, 刘红梅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45-5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旨在探究春季休牧后放牧利用方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群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按照CK(全年不放牧)、SA1(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和SA2(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的顺序,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放牧会增强不同优势物种重要值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联度。由优势种群重要值与物种多样性的整体关联性看出,虽然SA1和SA2的放牧利用方式存在相似的影响过程,但优势种群和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整体表现为SA1>SA2。因此,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的放牧处理方式能够使得优势种群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通过相互之间较强的关联关系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 张小娟, 杨航, 宋建超, 杨安, 马凯凯, 鱼小军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54-6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三江源区燕麦人工草地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可为该区域燕麦栽培提供研究资料。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通过建植青海444燕麦人工草地并进行单施化肥(CK)、化肥减施10%+10%有机肥(T1)、化肥减施20%+20%有机肥(T2)、化肥减施30%+30%有机肥(T3)、化肥减施40%+40%有机肥(T4)、化肥减施50%+50%有机肥(T5)、单施有机肥(T6)等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燕麦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T1处理可以增加燕麦株高、叶面积,提高燕麦草产量,且T1、T2、T3处理与常规施肥下的草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燕麦可溶性糖含量,T6处理较CK显著增加62.53%,并且T6处理下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CK显著降低7.96%和10.23%;T6处理下0~1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增加26.51%,15~30 cm土层较CK显著增加24.99%;T1、T2、T3处理提高了0~15 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2.78%、5.36%和5.09%。综上所述,T1、T2、T3处理与单施化肥(CK)综合评价结果较接近,不但可以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提高饲草品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燕麦种植适宜的减施化肥方案。

  • 沈浩伟, 王明玖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65-7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年生先锋植物不仅能快速形成绿色覆盖,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改良土壤,为多年生植物的建植和稳定创造良好生态条件,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6个一年生饲用大豆品种(分别简称为S001、S002、S003、S004、S005、S006)为先锋植物材料,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露天煤矿排土场进行小区种植,以不种植的空地为对照,分析不同品种对排土场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6个饲用大豆品种在露天煤矿排土场的适应性以及对土壤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种植6个饲用大豆品种对排土场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状况均有改善,但不同品种的适应能力不同,改良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排土场土壤贫瘠,种植第一年改良效果不明显,但连续种植两年,排土场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明显提升。TOPSIS综合分析表明,6个饲用大豆品种的得分排序为S003>S005>S004>S002>S001>S006,S003适宜作为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先锋植物。

  • 杨璐, 胡回, 程紫涵, 费永俊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72-8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为材料,采用双套盆法,以土层与淹水齐平作为胁迫条件,研究淹水胁迫下喷施1 mmol/L亚精胺(Spd)对地毯草幼苗不同时间的生长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Spd可提高地毯草淹水幼苗的鲜重、干重、株高和根长;同时Spd能解除淹水胁迫产生的光抑制,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有所提高;外源Spd处理可以提高胁迫下地毯草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减少体内活性氧的积聚,降低丙二醛的含量,通过稳定细胞膜结构,进而增强地毯草对淹水逆境的适应性。同时,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的地毯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外源Spd处理可以提高地毯草的耐涝性,本研究为降低淹水胁迫对地毯草的伤害以及抗涝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喻启坤, 付超, 胡国智, 韩宇, 李培英, 孙宗玖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85-9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份狗牙根种质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指标(直立茎粗、匍匐茎粗、匍匐茎节间长、匍匐茎长、枝条数、生殖枝数、叶宽、叶长、叶色、草层高度、生殖枝高度、花序数、花序长度、小穗数、千粒重、种长、种宽)、坪用性指标(色泽、质地、密度、均一性、耐旱性、耐热性)以及生长和再生性能指标(匍匐茎和直立茎生长速度、再生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4份种质间,除直立茎粗和匍匐茎粗外,其余农艺性状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1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88%~36.28%,叶和茎的变异整体高于花序和种子。14个种质坪用性得分在4.97~6.85,其中种质C28、C63、C121坪用性较高。6~9月,14份狗牙根种质直立茎生长速度为0.08~0.31 cm/d,匍匐茎生长速度为0.16~0.43 cm/d,再生速度为0.07~0.33 cm/d。其中,种质C22的生长速度最快,种质C72再生能力最强。(2)基于变异性较大的草层高度、叶长以及生殖枝高度,结合坪用性、生长及再生速度等指标将供试种质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种质C72、C28、C22,其植株较高、叶片宽且长,生长速度较快,适于放牧或水土修复利用;第Ⅱ类包括种质C121、C63,其植株低矮,生长、再生速度较慢,适于坪用;第Ⅲ类包含其余9份种质,性状居中。

  • 秀芳, 王铁娟, 唐思如, 刘梦瑶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96-10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沙蒿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个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分别对黑沙蒿10个自然种群的198个和180个个体进行测序,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揭示气候振荡下蒿属沙生植物的迁移、演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个核基因c7847c9065分别检测到46个和4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440和0.8984,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则分别在0.9192~0.9705和0.8578~0.9385,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黑沙蒿99%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分化很小。单倍型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N st>G stP>0.05)。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沙蒿经历过种群扩张,其中分布区东部、南部、西部的种群扩张更为明显。

  • 魏孔涛, 曹铨, 张春平, 俞旸, 刘玉祯, 周泽, 董全民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05-11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草畜平衡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热点,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2.R6软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进行分析,明确了草畜平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草畜平衡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上升,国际发文量的增速大于国内;(2)中国、美国和德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为此类研究的重要机构;(3)《草原与草坪》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分别为此类研究发文量最大的中文、英文期刊,草畜平衡研究中畜牧与动物医学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学科类别,而环境科学是国际最受欢迎的学科类别;(4)目前草畜平衡领域研究内容以草地生态保护及土地利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及影响因素、草地植被及草地资源为主。研究指出,未来草畜平衡领域的研究重点将关注中国的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黄土高原等地区,应加强载畜率、家畜数量、家庭牧场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研究。同时,探索放牧、休牧、禁牧等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对草畜平衡研究的影响机制。

  • 综述与专论
  • 熊朝阳, 李佳秀, 杜静, 张雪, 曹颖, 汪爽, 杜子银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18-12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氮是草地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在草地土壤的含量动态和迁移转化易受到放牧牲畜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探明不同牲畜行为与草地土壤氮转化的关系对于系统揭示放牧干扰下草地氮素迁移转化的响应特性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分析放牧活动的综合作用对草地土壤氮含量及动态的影响,导致关于不同牲畜行为对土壤氮转化作用机制和差异性的认识较为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分析3种主要牲畜行为(采食、践踏、排泄)与草地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关系,探究不同牲畜行为下草地土壤氮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及影响因素,指出牲畜采食行为增强植物-土壤间的碳周转,有助于促进土壤氮转化;践踏行为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间接调控氮转化过程中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但对不同质地土壤的影响差异较大;排泄行为通过粪尿氮素输入为氮转化过程提供较多的底物和有效碳源,使其对草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复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背景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从多角度定量解析放牧牲畜行为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关键因素势在必行。研究结论为优化牧区放牧牲畜管理模式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郑荣春, 南志标, 段廷玉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30-14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三叶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及绿肥作物,病害是限制其生产和利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整理了国内外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的种类、病原、分布及主要的防治技术。截至2023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锈病、根/冠腐病及各类叶斑病等,可划分为23个不同种类,病原真菌共36种,分布于18个国家。对红三叶真菌性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粉病、菌核病、根腐病、炭疽病和匍柄霉叶斑病。此外,国内外研究还在红三叶种子上检测出数种种子携带病原真菌,如匍柄霉和单胞锈菌等。后续应关注影响我国红三叶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在确定病原真菌的基础上,加深对病原真菌发生规律的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 研究简报
  • 高文婧, 罗雪宁, 张佳俊, 胡龙兴, 陈桂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47(1): 141-148.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盛花期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为原料进行混合青贮,设添加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和对照组(CK)7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青贮90 d后,进行感官评价和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测定,以探讨添加不同菌剂对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剂均可提升感官评价,增加青贮料中乳酸及乳酸菌数量,降低pH值及蛋白质损失。除添加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处理组外,各添加剂处理组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P<0.05)。7个处理组的青贮品质灰色关联度由高到低为: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粪肠球菌>CK。综上所述,供试菌剂对油菜与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有所改善,其中,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综合表现最优,适用于调制油菜和水稻秸秆混合青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