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柴明娜, 朱志强, 路素香, 王婷, 王媛, 张安旗, 强泽, 王梦旭, 王媛媛, 韩冰,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1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燕麦低氮不敏感材料As581和低氮敏感材料As533幼苗(3叶1心期)进行低氮胁迫处理,于胁迫处理12 h采集根系和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揭示燕麦低氮胁迫相关的分子及信号通路,同时为低氮胁迫响应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与As581相比,低氮条件下敏感材料As533株高、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叶长、叶宽、叶面积、根冠比、最长主根长和根面积的差异更明显。低氮条件下,As581中有466个差异表达基因,As533中有1090个差异表达基因,两个材料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比根系多,且多为下调。GO分析表明,As533和As581根系和叶片生物学过程都富集到代谢过程,细胞组分都富集到细胞和细胞组分,分子功能都富集到催化活性、结合和转运活性。KEGG分析表明,As533根系和叶片都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植物昼夜节律、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As581根系和叶片都富集在氮代谢、ABC转运、TCA循环、氧化磷酸化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中。RT-qPCR分析表明,6个低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

  • 张然, 刘岳含, 王思宁, 董笛, 刘亚玲, 毛培春, 邹博坤, 李晓霞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1-17.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耐盐碱、高产优质的多年生牧草和生态草,在我国盐碱地改良和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物技术体系尚不成熟。本研究以来源不同的8个长穗偃麦草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幼胚再生体系构建,筛选适宜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异受体材料。结果表明,在改良后的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0.5 g/L L-谷氨酸+0.5 g/L L-脯氨酸+0.3 g/L酶水解酪蛋白+30 g/L麦芽糖+2 mg/L 2,4-D+7 g/L琼脂)上,长穗偃麦草种质培养第3 d形成较小的愈伤组织,培养4周后分化。不同基因型长穗偃麦草在相同培养基上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再生时间差异显著,其中4号材料的幼胚出愈率高达97.92%,分化率为88.33%,生根率为100.00%,再生时间较短,为56.2 d,可作为长穗偃麦草遗传转化的理想底盘材料。

  • 刘蕾, 乔国兰, 徐倩, 向佐湘, 陈桂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8-2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冷暖季草坪草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的水浸提液为供体材料,‘兰引三号’结缕草为受体材料,通过观测多年生黑麦草水浸提液浓度对‘兰引三号’结缕草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从化感作用角度探究‘兰引三号’结缕草返青困难的原因。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水浸提液降低了‘兰引三号’结缕草的鲜重、分蘖数、根长和叶长等,提高了叶片长宽比;叶片的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维管束直径、主侧脉直径和泡状细胞宽度降低;结缕草叶绿素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显著提高。其中0.6和0.8 g/mL浓度处理的效果最显著,与对照相比,鲜重减少57.59%、根总长度减少75.51%、叶片长宽比增加53.62%、丙二醛含量增加80.50%、相对电导率最大增加77.93%、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减少55.4%。综上,多年生黑麦草水浸提液对‘兰引三号’结缕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造成‘兰引三号’结缕草生长缓慢、春季返青困难甚至死亡。

  • 刘万鹏, 郭茂伟, 朱琳, 李悦煊, 李志勇, 李鸿雁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27-3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内源激素参与荚果的成熟与衰老过程。为探讨激素对扁蓿豆荚果裂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抗裂荚和易裂荚两种裂荚特性的科尔沁沙地扁蓿豆为材料,比较不同时期两种裂荚特性材料的荚果腹缝线处激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扁蓿豆荚果腹缝线处共检测到生长素、乙烯前体(1-氨基环丙烷羧酸)、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等7类植物激素;在整个荚果发育时期,抗裂荚材料荚果腹缝线的生长素总含量、乙烯前体(1-氨基环丙烷羧酸)含量和赤霉素含量均高于易裂荚材料;脱落酸含量在第20 d出现了抗裂荚材料高于易裂荚材料的现象,细胞分裂素、水杨酸和茉莉酸含量的变化则相反;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累计达78.15%,特征值总和为5.471,基本概括了7类激素的主要信息。

  • 钟尚志, 刘学金, 欧阳江晗, 屠祥建, 宋文政, 曹薇, 陶奇波, 孙娟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35-45.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生物炭和磷肥配施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形态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及探索最适生物炭和磷肥配施比例,本试验以滨海盐碱土作为培养基质,设置4个生物炭处理水平(B0:0 g/kg,B5:5 g/kg,B15:15 g/kg,B25:25 g/kg)和5个磷肥处理水平(P0:0 mg/kg,P5:5 mg/kg,P10:10 mg/kg,P20:20 mg/kg,P50:50 mg/kg)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紫花苜蓿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渗透压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磷肥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茎粗、根长、根表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均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在B15处理下最有利于缓解盐碱土壤对紫花苜蓿生长的胁迫。生物炭和磷肥配施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尤其在B25处理下,随着磷肥的增加对紫花苜蓿增产效果更为显著。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生物炭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综合表现为B15>B25>B5>B0,且在B15P20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表现最佳;同时,相对于B0P0(对照)处理,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59.5%。因此,15 g/kg生物炭配施20 mg/kg磷肥对黄河三角洲土壤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 张茜, 刘洪光, 龚萍, 李鹏飞, 徐强, 夏汉基, 孙铭岳, 李智杰, 徐亦彬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46-56.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盐地碱蓬植株生长及移盐能力的影响。选取盐地碱蓬为试验材料,采用桶栽试验方法,设置6个土壤含盐量水平10.21(S1)、20.92(S2)、30.29(S3)、40.55(S4)、50.36(S5)、6.20(CK)g/kg。分析盐地碱蓬4个生育期,不同土壤含盐量处理的植株生长及移盐能力变化,以期为土壤盐渍化地区科学种植盐地碱蓬及恢复生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期内,盐地碱蓬的株高、茎粗、鲜重、干重均以土壤盐分为20.92 g/kg的处理最佳,成熟期时株高、茎粗、整株鲜重、整株干重较土壤盐分为6.20 g/kg的处理分别增长了29.87%、47.75%、33.54%、19.45%。土壤盐分增加有助于促进成株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茎叶肉质化,相同处理下,各生长阶段肉质化表现为苗期>成株期>开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移盐量总体表现为叶片>茎秆>籽,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灰分含量不断下降,但由于生物量的积累,移盐量不断增加,在成熟期时达到峰值,其中土壤盐分为20.92 g/kg的处理移盐量最大为4250.41 kg/hm2。盐地碱蓬在土壤盐分为20.92 g/kg的环境下植株生长状况及移盐能力最佳。

  • 张西, 叶茂, 陈维龙, 曾国燕, 李苗苗, 潘晓婷, 贺清智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57-7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泰山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布尔津林区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分析了地形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升高,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Alatalo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存在显著相关性,Margalef指数和Alatalo指数与海拔不存在显著相关性。(2)随着坡度逐渐增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格局,Alatalo指数随着坡度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格局。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Alatalo指数与坡度存在显著相关性,Margalef指数与坡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3)不同坡向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不同,阴坡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阳坡。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Alatalo指数与坡向存在显著相关性,Simpson指数与坡向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可为布尔津林区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付净瑶, 王忠武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72-8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荒漠草原土壤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对不同强度放牧遗留效应和降水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不放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3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设置模拟降水试验平台并开展野外控制试验,4个降水梯度分别为减少50%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自然降水、增加100%自然降水。于生长季8月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测定了土壤粒径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放牧遗留效应和降水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放牧遗留效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向影响,而降水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向影响。2)放牧遗留效应和降水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黏粒、粉粒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轻度放牧遗留效应下土壤黏粒、粉粒含量显著高于重度放牧遗留效应,增加降水和重度放牧遗留效应都会导致土壤中黏粒、粉粒含量减少。重度放牧遗留效应使土壤砂粒含量增加。3)放牧遗留效应和降水变化会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也会通过影响土壤粒径组成间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综上,轻度放牧遗留效应和适宜的降水量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土壤质地较好,有机碳含量较高,围封六年后留存的放牧效应依然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粒径组成有影响,放牧遗留效应和极端降水会导致土壤粒径组成发生改变,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 倪清睿, 杨兆平, 呼格吉勒图, 董建军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81-89.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施肥和刈割是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如何交互影响草地群落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采用双因子裂区试验探究了施肥和刈割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短期影响。主区为刈割处理包括不刈割和留茬6 cm两个处理,副区为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施氮[10 g N/(m2·a)]、施磷[3 g P/(m2·a)]和氮磷同施[10 g N/(m2·a)和3 g P/(m2·a)]4个处理。结果显示,无论刈割与否,氮磷同施处理的群落盖度、群落生物量和羊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施肥对群落生物量的提升作用可被刈割的负效应所抵消。刈割可显著提升糙隐子草生物量,而糙隐子草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受到刈割的调控。刈割显著提升了物种丰富度和香浓多样性,而施肥对物种丰富度没有影响。物种丰富度随着基尼系数和凋落物量的增加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综上,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刈割响应敏感,群落生物量和优势种生物量对施肥响应敏感,施肥和刈割分别对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具有正效应。

  • 刘泽宇, 张运龙, 王显国, 孙洪仁, 张玉霞, 单新河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90-10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氮肥施用量和最适宜种植年限,以中国为研究区域,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整理田间数据,将数据按照氮肥添加量(不施氮;0<施氮量≤50 kg/hm2,低氮;50<施氮量≤100 kg/hm2,中氮;施氮量>100 kg/hm2,高氮)和种植年限(1年、2年、3年和3~5年)进行分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系统研究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粗脂肪、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苜蓿产量和品质指数提高效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中氮水平下产量和品质指数提高效应均最高;施氮显著影响苜蓿品质指标(中性洗涤纤维除外);与低氮和高氮相比,中氮下苜蓿粗蛋白含量提高效应最高、酸性洗涤纤维降低效应最高(P<0.05)。随种植年限延长,苜蓿产量提高效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种植3年苜蓿产量提高效应最高。综上所述,从区域尺度上来看,为获得高产优质的苜蓿,建议最佳氮肥施用量为50~100 kg/hm2,最适宜种植年限为3年。在实际生产中,应基于生产目标,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土壤特性和苜蓿品种等实际情况,确定适宜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

  • 李金星, 邵路, 管廷贤, 黄晶晶, 靳茜, 道尔洪·毕亚克, 任金龙, 赵莉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01-111.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博州为研究区域,采用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实地调查的6种优势蝗虫233个地理分布点数据,结合24项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其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因子和相关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筛选出的11个变量模拟效果较好,各模型的平均AUC值均大于0.85;贡献率分析表明,影响6种蝗虫宜生区分布的生境因子主要为海拔、土壤含水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累计贡献率均在40%以上,其他生境因子因蝗虫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整体而言,6种蝗虫高宜生区面积比例最小,其面积均小于全州面积的5%。不同蝗虫的高宜生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意大利蝗和黑条小车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西部(温泉县),宽须蚁蝗和小米纹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和西部(博乐市和温泉县),黑腿星翅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博乐市和精河县),西伯利亚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的赛里木湖(博乐市)。在高宜生区应进行蝗虫的长期监测和防治,中宜生区是蝗虫潜在暴发概率最大的区域,需要进行短期重点监测。

  • 胡娟娟, 张心灵, 刘宇晨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12-122.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将“草原环境受益者”城镇居民纳入补偿主体研究其支付意愿,为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12个盟市339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测算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平均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态保护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9.06%的城镇居民愿意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付费,每人每年的支付意愿为107.46~135.92元,进一步测算平均支付意愿为27.30~34.50元/hm2;影响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按贡献度大小排列分别为受访者对草原生态保护重视程度、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和家庭居住地。

  • 安占昊, 李元恒, 马晖玲, 李程宇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23-134.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1992~2021年)和WOS数据库(1995~2021年)草地土壤领域的文献资料做可视化分析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草业科学》《草业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龙瑞军、张法伟是承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依据发文量特征将我国草原土壤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1992~2002年)、平稳发展(2003~2012年)和波动发展(2013~2021年)三阶段,并讨论了早期萌芽研究阶段及各阶段对应的主题。在WOS数据库中,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Rangeland Ecology Management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上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白永飞、韩兴国是前沿作者;中国科学院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中国发文量大,但中心性不及美国、德国等国家。最后综合分析草原土壤研究热点和前沿,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收支问题是未来草原土壤研究主要方向。

  • 综述与专论
  • 武倩, 黄程鹏, 奇立敏, 鞠馨, 高翠萍,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35-143.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4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硅体在硅化作用过程中包裹的部分有机碳被称为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草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硅体碳封存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固碳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和充分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植物PhytOC的形成及封存、土壤Phyt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和不同草地类型PhytOC的分布及储量,探讨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影响,提出了未来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研究方向,为准确估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硅体固碳潜力和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简报
  • 李荣荣, 胡明, 魏睿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7): 144-150. https://doi.org/10.16742/j.zgcdxb.20230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对公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青贮苜蓿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高蛋白饲料,也是动物潜在的ARGs来源之一。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新鲜和青贮苜蓿中ARGs的分布和抗性机制,解析了蔗糖添加剂对苜蓿青贮中ARGs分布和赋存特征的影响,并对青贮中的ARGs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贮过程增加了ARGs总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苜蓿青贮中主要的ARGs类型,外排泵是苜蓿青贮中最重要的抗性机制,而蔗糖添加剂显著降低了青贮中ARGs总丰度和四环素类ARGs丰度(P<0.05)。acrDacrBmdtC是苜蓿青贮中的优势ARGs,它们的丰度分别与乙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苜蓿原料上的优势ARGs宿主,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青贮中最重要的ARGs携带者。综上所述,蔗糖添加剂能够消减苜蓿青贮中ARGs的富集。